电子导盲犬化作“无声引路人”,外骨骼机器人变身“行走的守护者”,手语翻译设备搭建“沟通桥梁”,脑机接口技术打开“智能新大门”……5月18日是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北京市科技助残成果展示区正式揭开神秘面纱,向公众敞开怀抱。展示区内,40余家企业和院校带来的60余种前沿助残科技产品集中亮相,这里将成为残疾朋友与市民近距离触摸助残科技魅力的重要窗口。

走进位于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一层的展示区,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温情与科技感的奇妙世界。当天,众多科技企业代表来到现场耐心细致地为残疾朋友讲解助残产品的使用方法;而残疾朋友们更是迫不及待,纷纷戴上“千里眼”“顺风耳”,亲身感受科技带来的温暖力量。

脑机AI轮椅、电子导盲犬“领航”不迷路

整个展示区划分为“畅行、畅视、畅听、畅心、畅想”五个特色分区,汇聚了清华大学、奥托博克(中国)工业有限公司、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业和院校的智慧结晶。从方便视障人士出行的电子导盲犬、盲用大幅面触觉显示器,到帮助听障人士获取信息的同声传译字幕眼镜、手语交互设备;从助力肢体障碍人士出行的外骨骼机器人、眼动脑控仪,到辅助心智障碍者康复的AI社交机器人系统,还有极具前沿性的脑机接口技术和治疗眼病的基因药物等,每一件产品都精准回应着全障别残疾人对高新科技助残产品的迫切需求。


在畅行展示区,被科技企业聘任为体验官的李女士坐上脑机AI轮椅,开启了她的“智能出行”体验之旅。这款运用多模态脑机AI技术的轮椅,宛如一位“读心大师”,能精准捕捉大脑发出的控制意图,轻松实现轮椅多向运动的灵活控制。“你看,我仅仅通过眼部运动,让目光聚焦,无需任何肢体动作,轮椅就能乖乖地前进、后退、转向。”李女士兴奋地分享着体验感受。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脑机AI轮椅特别适合上肢障碍的肢体障碍者和渐冻症患者,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日常出行。


另一边,视障人士王先生也沉浸在电子导盲犬带来的惊喜中。在这款来自广州小蒜智能科技、尚处于测试阶段的电子导盲犬的引领下,王先生自信地在展区内走出了稳稳的一圈。“我们的电子导盲犬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智能向导,别看它体重小,最低能控制在8公斤,续航能力却能达到6小时,完全能满足盲人日常出行的一般需求。而且,盲人朋友购买后,只要先带着它走一遍常用路线,以及常去的商超、工作地点等,它就能快速构建出一张详细的地图,以后出门再也不用担心迷路啦!”工作人员介绍道。

智能盲杖、助盲眼镜“看”透障碍物

畅视展示区也有别样的科技惊喜。视障大学生黄同学体验了一套盲杖和助盲眼镜配合使用的智能导盲设备后,难掩激动之情,向北青报记者分享:“普通盲杖只能靠敲打辨别前方障碍物;而智能盲杖就像‘贴心的小卫士’,在距离障碍物几米远的地方,就会及时发出语音提示。再配上助盲眼镜,它的摄像头就像眼睛,通过场景识别功能,我不但能知道前方有障碍物,还能清楚地知道那是一辆自行车,还是一根电线杆,出行安全系数提高了不少。”工作人员透露,这套设备还搭载了精确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智能盲杖预计未来3个月内就能上市,价格亲民,预计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


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市残联获悉,近年来,市残联始终致力于推动高科技辅助器具产品的应用推广,一系列暖心举措接连落地。不仅出台了覆盖全障碍、全生命周期残疾人的辅具补贴政策,还搭建起“互联网+”辅具综合服务平台,更将AR字幕眼镜、智能假肢等一批高科技产品纳入补贴目录。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已帮助47万残疾人足不出户就申请到122万件辅具,让科技助残的温暖惠及更多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