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5月18日电(记者吴燕霞、吴梦桐、杨仕彦)清晨,在重庆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康复辅具科内传来阵阵沙沙声,这是专业工具划过假肢石膏模型的声音。康复辅具科科长张伟低头专注雕刻着手中的模型。
“要让接收腔的曲面完全贴合残肢,差一毫米都会影响行走体验。”张伟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模型表面摩挲,仿佛在触摸生命的纹路。
重庆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辅具科科长张伟正在制作假肢石膏模型。新华社记者 吴梦桐 摄
20多年前张伟入行时,假肢装配还是一份不少人都陌生的工作,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张伟再次坚定了在行业深耕的决心。当时,读初中的李卿被救援队从瓦砾中抬出时,左腿已永远留在了那场灾难中,右腿也受了重伤。
“她站立的勇气快被疼痛消磨殆尽。”张伟回忆道。通过3D打印技术,他为李卿定制了硅胶鞋垫,还在装配的过程中反复对接收腔的连接处部件进行调整,最终让这个蜷缩在轮椅上的少女重新穿上长裙,走进大学课堂,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设计师。
2024年,李卿寄来自己设计的运动会入场券,这张特殊的入场券更像是一位残疾女孩在假肢的帮助下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它被张伟珍藏起来,成为他助残事业中的鲜活注脚。
而“00后”假肢矫形师宁清媛的初心,则源于高中时的一段新闻画面。“当时我从视频上看到一位老爷爷拖着自制的木头假腿在市场卖菜。那种坚韧让我震撼,但我想用专业技术和科技让他们走得更轻松。”宁清媛说。
技术的革新正重塑这个行业。当3D扫描仪的光带在患者足部游走,宁清媛在电脑上调试程序,屏幕里患者脚部结构的数字模型正被精准标注。宁清媛介绍,激光扫描能快速生成精度达毫米级的足部模型,“肌电控制、AI传感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假肢的灵活性和功能性,科技发展正为康复辅具开辟新路。”
假肢矫形师宁清媛使用扫描设备生成患者足部模型。新华社记者 吴梦桐 摄
这样的技术突破与中国假肢产业的跃升同频共振。国务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数据显示,中国假肢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平稳发展态势,2023年中国假肢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1.34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54.22亿元。
“假肢不仅是工具,更是维护尊严的防线。”张伟介绍,有不少患者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及时用上合适的辅具,难以开始新的生活。对此,民政部实施“福康工程”项目为贫困残障人士承担假肢费用,让他们获得“新肢体”。据了解,重庆市民政局自2019年统一组织实施该项目以来,截至2024年累计投入2510万元,为5806名困难残疾人提供了辅具服务。
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前夕,重庆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的康复训练室传来患者康复训练时的踏步声,如同这个行业铿锵前行的鼓点。“助残不是施舍,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站在阳光下。”宁清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