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到来之际,同时也是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上午,复旦大学“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启用仪式在相辉堂前草坪举行。马相伯、李登辉雕塑在登辉广场(外文楼前)揭幕,校史馆、校友馆、博物馆、科技成果馆、艺术馆正式亮相。这方土地,是一个多世纪以前复旦的发轫之地,是海内外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位于老校长李登辉1922年筹资建校的江湾校址核心区域,见证了一代代复旦人“团结、服务、牺牲”的奋斗足迹。

历时两年活化焕新,“复旦源”以崭新面貌开放,旨在打造复旦育人新场域、文化新地标和中国教育现代化历史展示中心与精神传承枢纽。



复旦大学“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科委、市档案局、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市科协等委办局的领导;解放日报社、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中华艺术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文化广场、兴格文化传媒等策展借展单位和支持“复旦源”建设运行的文博艺术场馆负责同志;杨浦区、宝山区、嘉定区、松江区等合作城区及部分兄弟高校领导;建校先贤家属和捐赠人代表;复旦大学全体校领导和老领导;校友、师生、“复旦源”建设支持单位代表,以及“复旦源”讲解志愿服务队的全体成员出席仪式。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欢迎辞中表示,启用“复旦源”,既是致敬历史,也是面向未来的宣言。我们要共同守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这片精神家园,把复旦乃至上海、中国的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要让精神之源成为引领发展、激励奋斗的思想航标,让历史建筑成为鲜活课堂、文化地标化作育人场景,构建校史育人、文化育人、科创育人、艺术育人、榜样育人体系,创造性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引领师生在触摸历史中感悟使命、在对话先贤中坚定信仰。“复旦源”是复旦的,也是上海的;是校园文化地标,也是城市文化名片;是学校育人场域,也是市民共享空间。“复旦源”的前期建设,得到市委宣传部的鼎力支持;后续运营,也要进一步深化部校文化共建,坚持开门办馆、依靠各方,加强数字化传播、社会化参与,让历史可触、文化可感、精神可传,为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出新贡献。


裘新、金力与马相伯先生玄孙马天若、松江区副区长叶文娣、复旦大学福建校友会会长章英芬与雕塑设计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肖敏共同揭幕

上午,马相伯、李登辉两位老校长的组合人像雕塑揭幕。雕塑主体采用铸铜材质,底座以石材花岗岩打造。两像底座高度合计120厘米,面向东南120度而立,望着复旦大学校区的起源之所——“复旦源”。两座雕塑不仅是对两位老校长开创复旦艰辛历程的纪念丰碑,更是复旦自立自强、“团结、服务、牺牲”精神的有形传承。


马相伯老校长


李登辉老校长

回溯校史,1902年,马相伯倾其家产创办震旦学院,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之光。1905年,为反抗教会势力干预校政,于右任、邵力子等130名学生愤然脱离震旦,支持马相伯在吴淞复校。同年9月14日,国人自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复旦公学,在上海吴淞提督行辕正式开学,从此开启了复旦新篇章。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廿七日《时报》刊登的《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启》,向社会宣告震旦学院全体中国教职员工脱离震旦,另创新校


位于吴淞的复旦公学教室


复旦公学吴淞校舍复原图


宣统元年(1909年)复旦公学毕业文凭

1913年1月,校董会推举原教务长李登辉出任校长。李登辉就任后,提出“研求学术,造就专科人才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创新地提出按类设置课程、开设选修课,试行学分制,提倡文理会通,注重社会实践。其秉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理念,广纳贤才,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体现复旦公学开放包容的办学特色。

形成大学体制后,学生人数,尤其是商科人数直线上升,校舍日渐不敷应用。公费断绝后,李登辉临危受命,施行改革。由于国内认捐困难重重,他赴自己的出生地南洋筹款,募得15万银元,在江湾购地70余亩,使复旦有了最初的“根脉之地”,即今天“复旦源”区域。


江湾奠基典礼(1920年12月18日)

为筹建新校园,李登辉于1918年1月23日乘三岛丸启程赴印尼、新加坡等地,向华侨募捐。校长一职由校董唐露园代理。李登辉此行肩负着国内高等教育界的重托,随身携带着《扩充高等教育请愿书》等文献。

买到了土地,又面临高达数十万元的建筑费用,仍然全部要靠募捐来解决,李登辉再为复旦募得建筑办公楼和教学楼的资金。1921年,在一个长方形空地(以后发展为操场,今相辉堂前大草坪)的西、南、北三处周围,矗立起最初的三幢校舍——教学楼简公堂、办公楼奕住堂、第一学生宿舍,成品字形。这一四方型的建筑格局一直保留至今,经过修复和功能提升后,今日成为“复旦源”建筑群。


1920 年复旦大学校舍全景图纸


2025年复旦大学“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

1922年5月6日,复旦大学在江湾新校园举行落成典礼。大学部迁入江湾,17年来借地办学的历史宣告结束,复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大学预科逐步发展为培养文、理、法、商等应用型人才的私立大学,形成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教育体系,李登辉使复旦从濒临倒闭到屹立东南,是复旦大学最重要的奠基人。


江湾新校舍落成典礼,中外来宾鱼贯行进在奕住堂前

从1905年至1947年,李登辉为复旦大学服务长达42年。他曾表示,“我归国后,一生旨在复旦,一生只当复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今天揭幕的这尊雕塑,也是李登辉在复旦的第一尊雕塑。

如今,两位老校长的雕塑静静矗立,面向“复旦源”,无言胜有言。他们将以永恒的姿态继续守护校园,陪伴复旦创造新的辉煌。


马相伯、李登辉两位老校长的组合人像雕塑

2023年底,复旦大学在上海市各方支持下,启动“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建设。同年,“复旦源”历史建筑建筑群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复旦大学“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

如今,“复旦源”通过修缮改造历史建筑、新建辅助楼群,以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建成了“一源六馆”的新格局,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和特藏档案馆交相辉映。今天,校友馆、博物馆、科技成果馆、艺术馆依次揭牌。

校史馆新馆

校史馆新馆展陈面积达21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人参观,通过大量珍贵文物与史料,着力凸显复旦人120年来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奋斗历程,全面呈现复旦由私立而公立、由专科而综合、由文理而与医科相融相济,以及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创新历程。


复旦大学校史馆新馆


复旦大学校史馆新馆

一起来看看复旦新校史馆的“镇馆之宝”!


1919年,“五四运动”在京爆发,风潮席卷全国。5月6日,复旦大学教师、《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接到北京专电后,立即向复旦师生传达消息,并与李登辉共同指导学生联络上海各大中学校,发起罢课、罢市等爱国行动,成为引领时代的重要力量。


复旦师生敲响这口“复旦大学校钟”钟声回荡,不仅唤醒了校园,拉开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序幕,更是将运动推向新的高潮。这口在1916年末铸就的校钟,,是校史馆“镇馆之宝”之一,它是复旦师生声援五四、心系家国、传播进步星火的忠实见证。




黄色为基调,装饰富丽堂皇,“复旦公学”四字分别位于四角,四边还缀有双龙戏珠图案,上半部分印有“慈禧太后谕”,下方详列了各门课程的成绩及总平均分,左下角盖有当时复旦公学监督高梦旦(高凤谦)、教务长李登辉的私印。这便是在宣统元年(1909)颁发的复旦公学卒业文凭,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复旦文凭。


复旦在吴淞办学的六年多时间里,共颁发了57张卒业文凭,这张文凭的主人是复旦公学第二届毕业的学生张彝。


2005年,张彝的孙子、复旦大学校友、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于复旦百年校庆前夕把它捐赠给母校。


宣纸上挥毫间,尽显骨力的行草书“復旦大學”四字,纵逸奔放、一气呵成,这是毛泽东主席给复旦大学

题写的校名手迹(1951年)。


1950年11月,教育部正式通知校名取消原来的“国立”称谓,1946年由于右任题写的“國立復旦大學”校匾需要更换,彼时,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代表全校师生致信毛主席,恳请毛主席为学校题写新校名。1951年下半年,陈望道赴京开会,专门拜会张志让,二人商定,烦请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吴溉之再次向毛主席转呈为学校题字的请求。很快,张志让收到毛主席的亲笔信函,内附一张没有落款的宣纸题字——“復旦大學”题字写在尺幅为27.5╳13.9厘米的白宣纸上。



1952年,复旦首次将题字制成竖排牌匾悬挂于学校正门。1965年校庆时,匾额调整为横排样式,沿用至今。


名家大师是不是也曾为考试头疼过?他们当学生时,考试成绩如何呢?来校史馆看看便知晓——


这份复旦公学《考试等第名册》(1908年)载有历史学家陈寅恪、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考试成绩:“陈寅恪 九十四分六,竺可桢 八十六分六”。在复旦公学求学期间,陈寅恪与竺可桢曾为同班同学,两位大师一同见证了复旦公学浓厚的求知氛围,更共同谱写了复旦创校初期人才济济的校史画卷。中国近代史上,复旦公学以坚韧的办学精神和深远的教育眼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社会中坚,他们或于学界开宗立派,或于实业振国兴邦,或于政坛建言立行,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周同庆、方俊鑫、华中一、蔡祖泉由交大调迁至复旦大学物理系。


在周同庆教授领导下,冲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展医用封闭X光管研制,攻克了真空铸靶、阴极聚焦、金属玻璃封接、真空获得和保持等关键技术。1953年8月,我国第一个医用封闭式热电子X光管研制成功,并开始送至医院试用,为新中国的医疗器械填补了一项空白。因X光管的使用需要有高压整流管与之配套,1954年,华中一独立设计并成功研制了用于X光机整流的我国第一个125千伏的阳极“直冷式高压整流管”。1963年,华中一主持设计并成功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国家真空计量标准的压缩式真空规和副标准热阴极电离真空规,华中一领导下的复旦大学真空科学与技术、器件研究成果,奠定了复旦大学在我国真空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和老校史馆中的装置相比,新校史馆中的展品不仅展示实物,更有互动功能,可以上手体验操作。





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相辉堂草坪西侧,由100号相伯堂、200号简公堂(董顾丽真艺术博物馆)、300号景来堂(蔡冠深人文馆)组成。5月26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展”“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进步——革命文物中的复旦人和事”展览将分别在100号、200号开幕。


复旦大学博物馆


复旦大学博物馆

艺术馆

艺术馆毗邻百年老校门与燕园,依托哲学学院和艺术研究院等院系的学术力量,致力于打造学术-艺术融通的文化中心。艺术馆打造了多功能报告厅、艺术公共教育空间、艺术文献资料室等场所,将定期举办公益导览、演出、工作坊与跨界学术讲座,构建全民美育实践平台。“日月复光华”展览将于5月24日开幕。


复旦大学艺术馆


复旦大学艺术馆


复旦大学艺术馆

科技成果馆

科技成果馆作为学校重要的常设性科普展示平台,采用多媒体互动、实物展示等多元化展示手段,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方式,系统呈现复旦大学近年来取得的高水平、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复旦硬核科技实力,生动诠释复旦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复旦大学科技成果馆


复旦大学科技成果馆


复旦大学科技成果馆

校友馆

校友馆前身为 1922 年落成的“奕住堂”,是展示校友工作与校友成就、促进校友交流与合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数字化与智慧化导览,并承载校园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综合性空间。


复旦大学校友馆


复旦大学校友馆

特藏档案馆

特藏档案馆是集特藏档案的展览、保管、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档案馆舍。“百廿遗珍 兰台拾忆——复旦大学档案馆特藏陈列展”展览将于5月22日开幕,设于特藏档案馆一楼,集中展示从特藏档案中精心挑选的百余件文献和实物。


复旦大学特藏档案馆


复旦大学特藏档案馆

“复旦源”将秉持公共性、开放性、专业性、合作性原则,聚集资源、提高能级、增强辐射,打造上海教育类博物馆“大码头”。目前,“复旦源”已被纳入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教育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建设规划,属于上海教育博物馆馆区之一。


站在“复旦源”,踏上第三个甲子新征程,复旦人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务实的担当作为、更开放的胸襟格局,向着建设“第一个复旦”的目标劈波前进,共同书写崭新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