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李超)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大学?未来的教育该教什么?5月18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教育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AI时代教育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育+AI”的融合路径。西交利物浦大学师生、校友代表以及京津地区的400多名高中学子和家长参加活动。
“知识不再稀缺,教育目的必须重塑。”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说。他指出,面对AI带来的智能冲击,全球90%的大学仍延续专业导向的教育体系,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在毕业时已不如一个通用AI模型。
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针对当前学生使用AI撰写论文以及论文AI检测问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席酉民表示,需要改变的不是学生如何利用AI,而是彻底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具体来说,不再简单要求学生提交作业或者报告,而是要求“学生讲清楚如何构思解决某个问题”,其次介绍“哪些环节用AI做,哪些环节是学生本人操作以及学生与AI互动的过程。”席酉民说,“这样的考评就会把学生通过AI真正学到什么考出来。”
据席酉民介绍,该校已全面构建“AI支持的教育体系”:构建AI支持的“学习超市”平台,实现兴趣驱动与个性化学习路径。大一推行AI素养课程,大二起结合专业深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能力。学校还着力打造AI导师系统辅助学习与评估,推动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通过项目制、场景式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钞秋玲教授也在论坛中指出:“在人工智能重塑未来的历史节点上,高等教育必须直面两大核心命题:其一,如何为学生奠定面向未来的能力基石;其二,如何培养学生驾驭AI应对复杂挑战,而非被技术所替代。”
在“院长面对面”环节,多位西浦院长和教授还就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分享了各自专业领域如何应对AI技术浪潮下的教育挑战。数学物理学院院长丁津泰教授介绍了基础学科如何与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结合,并分享了学生参与国际科研项目的机会;产金融合学院院长陈峻松教授强调了跨学科融合在金融科技和数字供应链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AI与先进计算学院院长Angelos Stefanidis教授及黄思奇博士共同解析了如何平衡算法理论与产业应用,特别是在医疗、交通等场景的合作实践;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敏副教授聚焦工程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强调培养“跨界工程师”;国际商学院本科教学主任罗盈婵博士则回应了AI冲击下商科课程如何兼顾核心知识与技术前沿。
活动现场,四位不同背景的“西浦学子”还分别讲述了自己在AI时代的求学与成长故事。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事务中心主任解启健介绍了学校最新招生政策,包括奖学金计划、招生流程、升学路径等实用信息。他透露:“目前西浦已有25000名在校学生、1800余名教职工,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大学。”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