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职业的兴起,都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和联系。多年前,中华全国总工会掀起一股在民企外企组建基层工会的热潮。就上海来说,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街道层面,但彼时街道人手有限,忙不过来。于是,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工会指导员”出现了。上海“001号”工会指导员驻点站定在了杨浦区的定海路街道。

“001号”工会指导员驻点站的条件很艰苦,大约4平方米的路边小木屋,只能勉强放下桌椅,挤进两个人——指导员老刘与小傅。室内,光线黯淡,没有空调,没有电话,吃饭“打游击”,上厕所到马路对面的劳动公园。“001号”工会指导员驻点站的业务对象,就是周边的两个工业园区。这两个工业园区入驻的大多是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吃完午饭,老刘和小傅骑上自行车,去往一家从事制衣的民企。到企业门口,与前台表明身份,前台叫来主管后,老刘他俩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关心起企业前不久发生的一起工伤。老刘说,这家服装企业的剪裁车间裁布料时,一位职工的手不慎被电动刀割破,他想了解职工申报了工伤没有;对预防电动刀伤害,不知企业有何举措?

企业主管说,出了那起事故后,老板痛下决心,花了7000元进口了一只不锈钢防割手套,彻底杜绝了电动刀伤人事故。那是一只由不锈钢细密钢环环环相扣组成的手套,戴上挺沉,但仍然可以自由伸展弯曲。由于是金属,电动刀碰到钢环,只能推着它前移,却无法割破。老刘啧啧称奇后,便表示要向其他服装企业推广。临走时,他对主管说,申报工伤如果有困难,可以找工会。其实,企业成立工会,这类事工会都可以帮上忙。离开那家企业,他们又走访了三家服装企业,每到一处,老刘总是先介绍防割手套,然后再劝企业组建工会。老刘说,作为“工会指导员”,没有前人的工作经验,只能靠自己边做边摸索。

岁月悠悠,转眼好些年过去了,“001号”驻点早已不复存在,替代的是更多的功能齐全的工会驿站拔地而起;最初的工会指导员雏形,如今已经演变成了职业化的工会工作者,其职能也从组建工会,增加为工会调解、宣传、服务等综合职能;其劳动身份也从最初的“说不清,道不明”,变为清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收入更是从当初的二三百元变成近万元……真是任何行当的兴衰,都是时代脉搏跳动的痕迹。

原标题:《十日谈·新360行|姜子芳:工会指导员诞生记》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姜子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