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肢体逐渐无力、肌肉跳动萎缩、行动愈发艰难。
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过于劳累”或者“缺乏锻炼”。
可真相远非如此浅显。
不是单纯的身体疲惫,而是脾胃亏虚、肾精不足、湿热蕴结这些在体内兴风作浪。
正文:
脾胃亏虚
先说“脾胃亏虚”。
脾胃,听起来像是身体里的“后勤部门”,实则至关重要。
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无源,如同工厂停工,物资匮乏。
古人早有洞察,《脾胃论》中提及“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意思是脾胃虚弱,诸多功能都会受影响。
脾胃亏虚分两种,一种是脾阳不振,阳气不足,就像炉灶火弱,食物难熟;
另一种是胃阴亏虚,津液匮乏,好似土地干涸,庄稼难长。
结果呢?
四肢肌肉失于濡养,逐渐萎缩无力,中医称此为“痿证”。
就好比田地没了肥料,庄稼蔫头耷脑,不是庄稼想枯萎,是养分没了。
临床上,这种无力萎缩与渐冻症的部分症状有相似之处。可中医不仅看无力,更探寻为何无力。
脾阳不振的,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得用附子、干姜温一温;
胃阴亏虚的,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需以麦冬、石斛润一润。
所以,治疗需明确是哪种亏虚在捣乱,不能一无力就盲目用药。
肾精不足
再说“肾精不足”,这就与渐冻症的进展密切相关了。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充足,骨骼强健,髓海充盈。可肾精不足了呢?
骨髓空虚,骨骼失养,如同房屋没了支柱,摇摇欲坠。
《黄帝内经》里讲“肾主身之骨髓”,肾不好,骨髓自然受影响。
渐冻症患者肌肉萎缩、肢体无力,与中医说的“骨痿”“髓枯”类似。患者常感觉腰膝酸软、耳鸣健忘,身体仿佛被抽走了精气神。
这病症往往发展缓慢,与现代医学对渐冻症病程的认识有契合之处。治疗时,需补肾填精,用鹿茸、紫河车等把肾精补足。
龟鹿二仙胶里的龟板、鹿角,补肾益精,那是先辈留下的珍贵方剂。
但光补还不够,还得关注有无痰湿、瘀血等阻碍,不然补进去也难以发挥作用。
湿热蕴结
接着聊“湿热蕴结”,这和渐冻症患者身体出现的异常感觉有关。
湿热可不是善茬,湿性黏滞,热性炎上,二者狼狈为奸,在体内肆虐。
湿热蕴结体内,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就像道路被泥石流堵塞,车辆无法通行。
刘完素曾说“六气皆从火化”,湿热蕴结久了,易化火伤津。
患者会感觉肢体沉重、麻木,甚至有灼热感,如同被湿热的雾气笼罩。
这异常感觉虽不直接等同于渐冻症的典型症状,但常伴随出现。
治疗时,需清热利湿,用黄芩、黄连清一清热,用薏苡仁、茯苓利一利湿。
三仁汤里的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是调理湿热蕴结的经典组合。
可祛湿热的同时,也要兼顾整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状况。
-咨询渐冻症-
-1371882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