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南造船建厂160周年。从第一艘铁甲军舰、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设计并配套的万吨轮,江南造船目睹了近代中国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上海工业化、现代化的奋斗历程。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日益感受到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开始仿效西方,推行机器生产。1863年,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会见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容闳,接受了其关于“制器之器”的理念、组建“机器母厂”的建议。1864年,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正式向朝廷提出购买外洋机器、聘请外国匠师以及开办枪炮轮船制造厂的请求。同时,要求上海道台丁日昌与外商接洽,准备购买、制造机器。
1865年,丁日昌以江海关通事唐国华等三人赎罪报效银,购得位于上海虹口、能够修造大小轮船的美商旗记铁厂,并改称其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9月,李鸿章会同曾国藩上奏《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说明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经过,后得到朝廷批准。是时,容闳赴美国购办的100余台机器运抵上海。于是,李鸿章奏请将丁日昌等人所辖两旧炮局以及容闳所购机器设备,全部并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通常称其为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不仅制造枪炮、弹药,还可生产其他机器设备、进行造船和科研工作,可谓开近代中国工业风气之先。
1867年,因虹口厂址地方狭窄、房租较高等因素,江南制造局迁往上海城南高昌庙。新厂包括机器厂、洋枪厂、气炉厂、木工厂、铸钢铁厂、熟铁厂、库房、煤栈、中外工匠居室以及管理所的公务厅、文案处、报销处、支应处、议价处等。6月,曾国藩看准时机向朝廷提请把江海关的一成洋税,拨为江南制造局专造轮船费用。1869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出面,奏请由一成洋税提高至二成洋税。自此,江南制造局获得了较为稳定且长期的经费来源。
到同治末年,江南制造局一举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兵工厂。从1867年到1905年,江南制造局更是创下诸多第一,包括近代中国的第一台机床、第一艘兵轮、第一门钢炮、第一炉钢、第一批无烟火药等。
在此过程中,还涌现出徐寿、华蘅芳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早在1862年,徐寿、华蘅芳等即着手研制火轮船。历时三年,于1865年4月建成由中国人自己动手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标志着中国帆船时代的结束和中国近代轮船时代的到来。
徐寿及其子徐建寅还把西方化学学科书籍翻译、引进国内,并奉令创办黑色火药厂。徐寿在翻译化学书籍时,还开创性地自编了《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堪称中国近代“化学译名法之始祖”。华蘅芳精通中国传统数学知识,又积极吸收西方数学成果,著有《行素轩算稿》《开方别术》等,涉及代数、微积分、概率论等。作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先驱,徐寿、华蘅芳等人还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培养了更多年轻的科技人才。
1905年4月,江南制造局把造修船部分划为单独建制,实行商务化经营,定名江南船坞。在“局坞分家”后的22年间,江南船坞共修造505艘新船,总排水量超过165000吨。还值得一提的是,江南船坞积极对接近代上海贸易、航运地位提升而带来的市场需求,仅用六年时间就提前还清了“局坞分家”时所借的20万银两开办费,彻底改变了此前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营的被动局面。
江南制造局的总体规模,则因“局坞分家”而有所缩小。1908年,江南制造局除辖有枪厂、炮厂、炮弹厂、炼钢厂、铸铜铁厂、机器厂等外,还设有军火处、火药库、工程股、印刷所、炮队营、巡警处、巡防局兼发审处、稽查处、官医局、差遣处、公务厅,以及翻译馆、天文馆、兵工学堂、艺徒学堂、初级学堂等,拥有工匠、夫役、兵勇、教习、学生等共计3710名。至1911年,江南制造局全局占地面积达1129亩,资产价值达1420万银两。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江南制造局的意义超过了一个企业的范畴。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觅“制器之器”,从“制器之器”到“大国重器”,它推动了近代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产业发展,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为后期民族资本企业提供了人才和经验。
1949年5月,陈毅、粟裕签署上海市军管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海军江南造船所。在党的领导下,大型船坞陆续得到修理,并迅速恢复造船能力,在解放沿海岛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起点,江南造船厂作为当时最重要的造船企业之一,承担了军用舰艇修造、民用船舶建造和技术人才培养等关键任务,逐渐成为新中国船舶工业的核心基地。
1954年,经专家论证和实地考察,江南造船厂被批准建造新中国第一艘“03”型潜艇。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陈毅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江南造船厂视察“03”潜艇建造工作。3月,首制艇顺利下水,并于年底完成出海试航。
“一五”计划后,江南造船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逐步摆脱对外国专家的依赖。1959年,江南造船厂万吨水压机工作大队成立。1960年,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制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顺利下水。1962年,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台万吨级锻造水压机安装成功。在人民的手中,一批批“国之重器”在江南造船厂诞生……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徐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袁为鹏)
原标题:《建厂160周年,这家企业见证上海工业化、现代化奋斗历程》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资料图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1865年江南制造局造船厂正门。
来源:作者:徐琳 袁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