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周恩来总理委托江苏省公安厅寻找一个叫陈式周的人,但寻来的却是陈式周早已在十年前病逝的消息,让总理遗憾不已。

那么这个陈式周是谁?周总理为什么要找他?他的死为什么又会让周总理沉默呢?

01 认识表兄陈式周

陈式周和周恩来的家族联系紧密。



周恩来

周恩来的爷爷周起魁共有四个儿子,陈式周的爷爷陈源有三个女儿,周起魁幼子周贻淦和陈家小女儿结为夫妻。

然而天不假年,周贻淦婚后不到一年就因肺结核去世,只留下年轻的妻子陈氏。

周恩来本是周起魁次子周贻能的孩子,由于周贻淦未生育子嗣,按照当地传承香火的封建习俗,也为了能给年纪轻轻就守寡的陈氏一个依靠,周恩来被过继给了陈氏,成为陈源的外孙

巧合的是,陈式周也是被过继的孩子。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

陈式周的亲爷爷陈鑫是陈源的长兄,陈源连生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同样是为了延续香火的封建习俗,陈鑫就把陈式周过继给陈源。就这样,陈式周成为周恩来的表哥。

陈式周很熟悉周家,周家很重视教育,周恩来曾祖父建成家塾馆,并规定周家男童五岁就要送进去读书。

不过,来读书的不仅仅是周家孩子,陈式周幼年时也来到周家塾馆学习,并受到周家长辈的亲切照顾。

其中以周恩来的六伯父峋芝先生对他尤为关照,陈式周与周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0年夏,周恩来与家人在北京合影

巧合的是,年幼的周恩来也曾来到陈家读书,只是这段读书经历有点曲折。

1904年春,周恩来的亲生父母周贻能和万氏出门逛街,路上跟人合伙买了张彩票,没想到竟然中了大奖,周贻能和万氏收到五千大洋奖金

一时间债主上门讨债,热心公益的人前来讨要赞助,连家里曾经的丫环、乳母、轿夫等也上门讨喜钱。

不厌其烦的周贻能夫妇去了万氏的娘家,同时把周恩来和陈氏也一并带了过去,万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开办了家塾馆,周恩来就去那里读书。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

不过由于教书先生忙于考科举无心教学,教学质量太差,周贻能夫妇和陈氏气愤之下买了14间房子,自己请教书先生自己办起了私塾,名字叫陈家花园塾馆

新的教书先生兢兢业业,周恩来在陈家花园塾馆读书进步很快,但不幸接踵而至。

旧中国的肺结核感染率很高,和周贻淦一样,周恩来生母万氏和陈氏都罹患了肺结核。尤其是万氏,平时操劳过度,患病后又未及时就医,很快就一病不起。

那个时候肺结核无药可治,万氏不久便撒手人寰



周恩来生母万氏

又过不久,陈氏病情加重,周贻能在外奔波无法帮忙,不得已陈氏带着周恩来回了娘家。

这样不仅生活可以得到娘家人的帮扶,而且陈氏的一个堂侄是郎中,在娘家可以得到免费的治疗。

1908年,周恩来跟随陈氏来到陈家,进入了陈家的家塾馆读书,在这里他遇见了这个素未谋面的表兄——陈式周

此时的陈式周26岁,很喜欢这个从周家来的小表弟,经常和周恩来一起聊天。



聊天中陈式周发现这个小表弟不得了,虽然只有10岁年纪,却能评述古代诸子百家,乃至清朝的“洪杨之乱”,见解还挺独到的。

陈式周越发喜欢自己的小表弟,找到陈氏,说:“我们家的塾馆只能教授蒙童孩子(意指知识未开的儿童),周恩来已经有了文化基础,就别去家塾馆了。”

不去私塾念书去哪读书?

陈式周把他这个不得了的小表弟带去了自己那间“不得了”的书房,让周恩来在那里读起了“不得了”的书籍,而陈式周也亲自给周恩来当起了老师。



也许周恩来想不到,自己这个表哥,是影响了他一生的人。

02 亦师亦友陈式周

在晚清那个时期,陈式周的经历是不得了的。

陈式周曾考入通州师范学堂,这个学堂由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是我国第一所私办和独立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校门

1913年,陈式周在《申报》当了一名编辑,《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之后陈式周被李鸿章家人聘请,成为李鸿章孙子李国超的国文教师。后来陈式周给李国超当老师的合约期满,陈式周没有续聘,即使李家要送一套别墅也没留下陈式周。

很显然,陈式周的见识和学识都是很优秀的,也正因此,他会有一间不得了的书房并不奇怪。



李鸿章

书房里放的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还有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亚当·斯密的《原富》、进步刊物《妇女界》等。

这些书放在现代并不算什么,其中许多知识连小学生都知道,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些书有些离经叛道。

从隋朝开科举开始,中国的读书人学的都是四书五经琴棋书画,等到明朝规定科举只考八股、清朝大兴文字狱,中国人的思想被完全禁锢了。

19世纪中国陷入多事之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奋起抗争时,却遭遇了封建糟粕思想的掣肘。



清朝文字狱

比如以晚清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激烈反对建立同文馆,反对海防,禁止兴办铁路。

倭仁讲:“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一技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古今未闻有恃术数以起衰振弱者也”。

嘴炮震天响,但于国无用;虽然于国无用,却蛊惑了不少的人心。

即使是在清末,依然有人醉心于科举,比如前面提到的万家塾馆的那位教书先生。



晚清顽固派

在晚清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像陈式周这样思想开明的年轻人是很难得和宝贵的。

你敢想象在清末会有类似妇女解放运动的刊物《妇女界》吗?

周恩来在陈式周的书房里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陈式周还滔滔不绝地向周恩来介绍新知识,比如他给周恩来讲诸子百家、焚书坑儒、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

除了在书房学习,陈式周还带着周恩来到附近的名胜古迹游玩,边玩边学习历史和文化知识。

周恩来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还会不时地向陈式周提出问题,兄弟两人互相研讨问题。

热情交流之中,陈式周惊叹于小表弟聪慧过人,周恩来则感叹表哥的学问广博,兄弟俩只觉得相见恨晚。

不知不觉间,周恩来在陈家住了将近三个月



此时不幸降临,后周恩来嗣母陈氏因肺结核再度恶化去世, 周恩来不得不离开表哥,回周家办理母亲后事,在表哥书房的学习也就此结束。

陈式周和周恩来相处只有不到三个月,但这三个月之中,两人互视对方为知己,给童年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影响

打那以后,尽管兄弟俩分开了,两人之间的联系却一直未曾中断

03 革命同志陈式周



处理完陈氏的丧事,周恩来又外出辗转求学,在求学的过程中开始思考中国革命,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还是学生的周恩来就开始发表文章探讨革命问题,经常写文章向报社投稿。

当时在《申报》当编辑的陈式周一直支持着周恩来的革命行为,不仅在书信来往中赞同周恩来的言论,还帮助周恩来把文章发表出来

周恩来大学毕业后,陈式周拿出积蓄,资助周恩来前往法国留学。



也正是在法国的日子,周恩来认定中国革命要走俄国革命的道路,也许没有陈式周,就没有日后的周恩来。

决定了以后要走什么样的路,周恩来便在欧洲开始更深入地研究,那段时间里,他继续写文章,把革命的知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不断传回国内。

周恩来的看法也得到了陈式周的认同。

周恩来在1921年的一封信中说“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至于教育,则根本问题,端在平民身上。”



从此,陈式周投身平民教育事业。

年轻的周恩来有的文章不免言辞激烈,引来当局的反对。为了保护周恩来,陈式周还把个别周恩来文章的署名改为自己的笔名,隐藏周恩来的身份

这种认同和保护,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陈式周依然坚持着。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党员、革命群众遭受不平等对待。



蒋介石

周恩来在危急时刻,组织部队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给陷入低谷的革命带来一线光明。

国民党反动派迅速组织力量反扑,妄图消灭抵抗这股抵抗力量。

在动用大量军队追杀周恩来的同时,国民党反动派还意图杀人诛心,在媒体上打响了宣传战,一时间各类关于周恩来的污言秽语流传起来。

陈式周拿着关于周恩来的不实报道大骂:“无耻!无耻……这简直是污蔑!我和周恩来自幼相处,他走的路我一直是了解的!”



没错,陈式周不仅同情和保护周恩来,他还坚信周恩来走的路是对的,而且必然会胜利!

陈式周还把自己和周恩来历年的书信都整理好,对自己的后辈说:“……要相信我和我的话,更要相信这些珍贵的史料。我是要好好保存它的,不论在什么危险情况下,我是不怕的。你们千万不要漏出一点风声,这比什么都重要。”

要知道那个时期有人仅仅因为帮助穷人就被指为共产党而送命,陈式周这么做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周恩来也不敢让自己的表哥冒险,1927年的一天,周恩来专程找上门来告诉陈式周,以后要少联系。



1931年,有“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之称的顾顺章叛变,周恩来为躲避抓捕,在陈式周那里躲避了一晚后离开。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是两兄弟的最后一面

04 遗憾未见陈式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对表哥陈式周一直挂念不已,甚至还多次派人回老家寻找,但一直未能联系上。



开国大典

等到1964年,周恩来一方面委托江苏省公安厅去陈式周原籍找寻,另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卫士长去找生母万氏娘家人,请他们一起帮助寻找。

经过几番周折,这次终于找到了陈式周的儿子陈莱官,才知道陈式周早在1954年就病逝了。

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式周没有主动联系周恩来呢?

等到更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后,周恩来陷入了沉默……



新中国刚成立时,陈式周并不在江苏老家,他在上海居住,在江苏扬州苦苦搜寻的江苏警方当然找不到陈式周。

其实陈式周也很想去见见周恩来,战争时期只能秘密写信,现在解放了,他觉得见面应该没问题了,所以陈式周写了封信给周恩来

但是没想到,周恩来的秘书把这封信当作一般信件回复,并没有交给周恩来。

历史总是太多的意外的巧合,和许多的中央领导人一样,新中国成立时也有不少人写信给周恩来攀拉关系,有的是求取官职,有的是为作奸犯科求情,甚至有的就是冒充周恩来家属



这次,秘书们也是忙中出错

不久,陈式周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复函,大意是:建议来信者向当地政府联系工作。

这封复函和周恩来以往的书信差别太大了,让陈式周产生了误解,陷入了失望,心中充满了不理解,甚至还有埋怨。

据陈式周的家人讲,从接到那封复函以后,陈式周经常一人独坐,许久无言,连周恩来的名字都不提了。



陈式周

1953年陈式周随长子陈莱官去了北京,两兄弟的距离更近了,但是依然没有见面,1954年1月,陈式周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世了

陈式周最后的经历让人唏嘘,使人不由得想起网络上的一段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不过,周恩来的遗憾并未到此结束。

没有见到表哥最后一面,周恩来打算见见陈式周的后代,但是由于各种意外未能成行,一直拖到1976年,周恩来也带着遗憾去世了



两兄弟均已离世,陈式周的外甥范延禧和儿子陈莱官苦苦寻找当年陈式周和周恩来之间的书信。

虽然当年陈式周把信都整理好存了足足两个蛇皮袋,但还是因为一些意外大部分遗失,只留下两封存世,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遗憾。

聊以欣慰的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联系上了陈莱官,终于可以续写了周陈两家的友谊。

1992年邓颖超去世,陈莱官作为亲属参加吊唁



邓颖超

参考文献:

1.知网《周恩来与陈式周之间的兄弟情谊与遗憾》;秦九凤;《党史纵览》2012年12期

2.知网《周恩来和他的表兄陈式周》;张谨;《湘潮》2008年04期

3.人民网《周恩来童年求学记:12岁前曾在5个地方读书》

4.《洋务运动与儒学未来》;郝晏荣;《中国哲学史》1996年06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