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教育开放步履不停

华师勇开风气之先

以开放为笔 在地为墨

让世界走进华师

让华师学子拥抱全球

真实体验“在地国际化”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华师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高度重视国际化工作,始终把国际化战略摆在学校办学的重要位置,以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先行先试,致力打造“以东南亚为重点走出去、以欧洲为重点引进来、与大湾区一体融合发展”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在赴港澳办学、招收来华留学生、在地国际化等领域的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成为高校改革的先行者之一。

以佛山校区为重要抓手

探索“国际课程本土化、

本土课程国际化”

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

"在地国际化"助推“双一流”大学建设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华师既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也坚守着师范教育的传统底色,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地理优势,积极通过"在地国际化"引进国(境)外优质课程和一流师资,建设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在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展现更大作为。

华师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落子佛山校区


2014年,华师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合作举办全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并于2015年正式招生。十年来,项目发展势头强劲,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据统计,项目截至本学期,外教累计开课门数15门,累计开课次数96次,学生海外深造率多年位居全校第一,已成为学校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学专业国际化办学标杆。


该项目于2018年通过教育部办学质量评估,2019年成为“广东省特色项目”建设专业,2021年通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办学质量认证,2024年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核评估,2025年项目迭代升级,获批新增英方荣誉学士学位。

全国首个开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批成立


为服务和助力国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战略,培养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端研发型人才,华师与英国阿伯丁大学整合升级优势资源,2021年合作共建并正式获批设立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以下简称“阿伯丁学院”)。该学院是全国首个开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佛山市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2021年9月至2025年5月,阿伯丁学院累计引进阿伯丁大学课程148门次(共34门),累计引进阿伯丁大学来校授课教师111人次。自开办以来,总体上学院生源质量位居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前茅,社会口碑与办学声誉逐年提升,截至今年5月中旬,学院2025年首届本科毕业生海外升研率超53%,且均为QS、U.S.News、泰晤士榜单前100高校。

打造佛山校区国际教育示范区


佛山校区作为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抓手和窗口,自创立之初就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 校开展国际化办学,对 “国际课程本土化、本土课程国际化”进行实践探索。校区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引进多所合作高校数十门优质课程 ,作为中 外合作办学之外在地国际化的有益补充。


2025年,华师出台行动方案,明确将佛山校区打造成为校地融合特色鲜明的国际教育示范区。接下来,华师将进一步加强以欧洲为重点的教育合作,引进一流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吸引更多一流大学教师来校开展教学科研,提升在地国际化质量水平,发挥国际教育示范标杆效应,不断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气息


华师自1988年招收国际学生以来,共计有110多个国家的15,000多名国际学生来校学习。2010年,学校举办首届国际文化节,至今已举办六届,中外美食节、图片展和文艺表演等活动为本地师生打开感知世界、联结友谊的窗口。此外,三校区四校园巡回举办的美术展、体育展、摄影展等静态文化活动向师生展示了中外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气息日渐浓厚。

通过引进国外一流师资
把世界课堂搬进珠江畔

让国际视野扎根岭南大地

看看华师学子如何对话外教

世界名师齐聚华师课堂

白云山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碰撞


拉脱维亚大学亚洲学系主任卡斯帕斯 · 克拉文斯(Kaspars Klavins)教授自2024年11月受聘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教授以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平易近人的师者风范为学生喜爱。他在学术上深耕,致力于连接东西方文化,在学术对话中寻找理论突破。他不仅个人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还促进华师学人与欧洲学者建立联合课题组,策划主办国际论坛,推动了华师与国际学人的相互交流。

在三尺讲台上,他让理论回归鲜活的历史现场。在世界近现代史课堂上,他将自己在欧洲的研究经历与中国近代历史相结合,设计出“近现代欧洲的中国观”系列课堂,场场座无虚席。他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立华组成教学搭档,通过“双师座谈”这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两人交替讲授、现场辩论,让同学们直呼“像观看学术版的《奇葩说》”。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源自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知识不应该困在PPT里。”


克拉文斯与学生一直是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每周三,他都会开展“白云山学术漫谈”,这已成为学生口中的“思想氧吧”。背着装满茶点的登山包,与学生边登山边探讨学术问题。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ChatGPT的哲学挑战,从《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到青年学者的职业规划,林荫山径记录着无数思维碰撞的火花。“克拉文斯教授总能在学术严谨和生活趣味间找到平衡点”,硕士生罗梦圆回忆某次登山时,当讨论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时突遇暴雨,他指着山间蒸腾的雾气即兴讲解物质运动形态转化,最后他笑着总结“这场雨证明了恩格斯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正确性。”

登顶白云山摩星岭时,克拉文斯常驻足眺望珠江两岸的都市天际线。对他而言,脚下的这方土地不仅是研究的对象,更是理论创新的灵感源泉。“感谢华南师范大学,感谢华南师范大学马院邀请我。在这里,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命力。”

源起法语,心系华师


法国籍教授David Bel自2007年起扎根华师,近二十载倾心耕耘于法语教育领域。作为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法语系主任,他不仅是华师法语专业的开创者之一,更带领团队将法语系发展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二十年来,David深耕法语专业建设,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培养水平。他引入加拿大学者Claude Germain教授的“神经语言学教学法”,打造全法语沉浸式课堂,使华师法语教学独具特色,在众多高校外语专业中脱颖而出并获法语教学界关注。同时,David还积极推动国际教育合作,搭建联合培养平台。2019年起,他促成华师与法国蔚蓝海岸大学、图尔大学的“3+1”本科双学位项目,并联合比利时鲁汶大学推出“3+1+1”硕士项目,为学生开辟海外深造通道。凭借在国际合作领域的贡献,他荣获广东省2024年度高等院校外国专家国际合作奖。


David 始终心系学生,以学生成长为核心。课堂里,他耐心施教,课堂外,他热心支持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他精心指导学生组织法国美食文化活动、时装秀表演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提升综合素养的平台,助力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用爱与责任诠释教育的真谛,深受学生爱戴。

在广州生活的二十载,将David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热爱岭南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氛围,积极融入华师的学术环境,珍视与华师师生的深厚情谊,并将这份热忱融入教学与生活点滴。从专业建设到人才培养,David用行动诠释了教育者的初心与情怀。

严谨与关怀并重,跨越边界的教学


2023年5月,英国阿伯丁大学的 Tatiana Gladkikh 博士作为首批英方派遣教师来到华师,为阿伯丁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主讲《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Business Ethic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课程。每年秋季学期,她都会到佛山校区教学,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志向,同时积极推动两校教学理念的融合,助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中,Tatiana展现出严谨与关怀并重的教育理念。她将理论与真实案例结合,擅长以小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企业案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学生周心仪回忆到:“在Tatiana老师的课堂上,管理学理论总是通过真实案例变得清晰易懂。”作为周心怡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Tatiana每周都会通过线上会议跟进进度,从框架搭建到内容撰写,她全程提供支持。当学生因家庭事务推迟会议时,她不仅给予理解,还调整教学计划,主动关心家人情况,展现出超越课堂的人文关怀。

Tatiana常发邮件鼓励学生:“You have come a long way and are very close to completion now. Not long to go!”(你们已经走很远了,终点就在眼前!)这种温暖的支持,成为学生克服困难的力量。从教学到育人,Tatiana以专业与温情在华师留下深刻印记。她的课堂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洋溢着轻松氛围,她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行动诠释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真谛——用理解与支持架起桥梁,助力学生实现自我突破,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也完美地呼应英国阿伯丁大学的校训“Going Beyond Boundary”(突破边界)。

打造趣味课堂,关注学生发展


Harminder Battu博士是英国阿伯丁大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自2020年起担任国际学生项目院长,致力于推动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并在我校国际商学院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开授《宏观经济学》课程。

在授课内容上,Harminder善于运用生动的方式讲授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帮助学生在充满活力与趣味的课堂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在讲解通货膨胀时,他以津巴布韦纸币为例,形象地解释了货币贬值如何导致物价飞涨、经济混乱以及生活成本上升的原理;在讲解乘数效应时,他从钱包里掏出一张英镑,向学生们解释了个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种“经济现象生活化”的讲解策略,成功破解了宏观经济学艰深晦涩的认知屏障。


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Harminder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发展,通过分享英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闻报道,与学生探讨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经济现象。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他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在课堂外,Harminder也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发展,展现出教育者的温情底色。他经常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也会去饭堂与学生共进午餐,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的经济学不该困在公式里,而应活跃在现实世界的脉搏中,Harminder正以他在课上课下的教学与沟通,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对国际学生的培育落到实处。

早八咖啡加持连麦外教

下午与外教面对面交流

周末参加国际文化展

来听听他们的“在地国际化”体验吧

华师学子的“在地国际化”发展

沉浸式教学体验,提前适应海外学习模式

国际商学院2022级财务管理专业(中外联合培养)罗孝燃目前作为交换生就读于澳洲科延大学。华师的国际化课程,让他提前体会到国外的教学方式,帮助他适应交换生的学习生活。在华师的国际化课程中,外教通常采用更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这让他印象深刻。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Renee采用情景剧教学模式开展案例分析,为课堂注入全新活力。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单向授课的局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实践经验,实现了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罗孝燃表示,华师的国际化课程是按照国外的教育体系进行授课的,这种模式对于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非常有益,可以提前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他建议有意向出国的同学抓住机会,主动与外教交流,不仅能提升语言技能,更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开拓更为广阔的视野。

主动与外教交流,提升自我表达能力

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202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杨沚璐的日常专业课程多是由外教授课,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Ijeoma Okpanum老师的《商业战略》。Ijeoma的课堂不仅有理论学习,还有模拟商业决策的实操环节。这让杨沚璐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决策能力。

杨沚璐认为,华师的国际化课程打造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注重课堂体验与师生互动,考核方式也很灵活,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认识。她曾参与模拟经营咖啡馆的课堂活动,在讨论陷入僵局时,外教引导她们聚焦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解决难题。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清晰的目标和理智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让她对学习的实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针对参与国际化课程遇到困难的同学,杨沚璐建议要主动与外教一对一交流,“不要害怕犯错或感到害羞,外教对语言表达的包容性很强,只要态度真诚,他们都会耐心倾听并细心引导,在这个过程也能很好地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

以中国根基连接世界新知

从华师出发

让每个脚步都丈量全球

让每次思考都对话时代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采写丨凌正哲 钟烨 郑舒馨 夏雨菲

林墨涵 刘澍堃 魏芊如 张婧宁 张羿

图片丨由单位、受访者提供

摄记梁子浚 邹婧

执行编辑丨方晓璐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