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生人口减少对教育行业的冲击,使得师范类高校不管是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上,还是高校自身发展前景方面都面临着一些挑战。

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在多地提出严控教育类专业布点增设、控制教育类专业招生规模的同时,教育部也明确表示将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文科见长的师范类院校加速布局新工科人才培养

师范院校,猛增工科专业

根据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校名中带有“师范”的公办本科院校(以下简称“师范院校”)有123所。麦可思研究统计发现,其中近1/4在过去的3年里新增3个及以上工科专业(不包括“二学位”,下同)。

近三年,师范院校新增的178个工科专业中,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专业增设最多,共21;截至目前,开设这个专业的师范院校已累计达到76所。

其他新增相对较多的工科专业还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8个)、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机器人工程6个)、网络空间安全6个)、智能建造6个)。这些专业普遍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注重实践与应用,并且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领域相关的特点,有助于培养新工科人才。


在专业撤销方面,虽然2024年暂没有公开发布撤销名单,但从此前两年的调整情况仍能看出师范院校专业布局在经历一轮大调整。

麦可思研究统计发现,2022、2023年师范院校撤销专业中管理学是大户,共94;其后撤销较多的学科还有工学(74个)、艺术学(66个)。

从具体专业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撤销数量最多(15个)、其后是信息与计算科学(14个)、公共事业管理(12个)、产品设计(10个)、电子商务(8个)、数字媒体技术(8个)、舞蹈表演(8个)。

坚守教育,办好工科

师范院校广开工科专业是顺应社会需求之举,还是一种“功利主义选择”?

去年底,媒体报道一批师范院校抢滩兴办医学教育的新闻评论区中,就曾出现类似质疑的声音。

其实,首先我们也要看到,师范院校在此次专业调整中,并没有偏废其在教育学领域的优势,近三年新增教育学专业66个,其中近六成聚焦体育教育,比如足球运动(13个)、运动训练(11个)。教育学类专业大量新增的是科学教育13个)

以上这些专业的大批增设响应了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弥补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缺口的人才培养需求。

其次,一些师范大学明确提到,学校增设工科专业旨在培养工科+教育的跨学科人才

比如天津师范大学始终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学校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深远影响,在2018年成立全国师范院校首个人工智能学院,2020年设置“人工智能(师范)”专业,积极构建顺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和未来教育形态发展方向的“人工智能+”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

另外,如今很多师范院校都已迈入转型综合性大学的新阶段。转型过程中,部分学校已在工科领域引领一流。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级一流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发展了以水环境过程与效应、水生态过程及效应、环境修复理论及技术、城市生态模拟及调控、湿地生境模拟与调控、环境评价规划及管理为主要特色的研究方向。

东北师范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该学科构建了从学术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光电”特色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半导体光电器件研究两度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铸就了行业标杆地位。

还有一些从校史发展看师范底蕴深厚的师范院校,正在工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简称ESI)数据库2025年5月8日发布最新一期统计数据。贵州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的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各校在工程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科研实力再获国际权威认可。

专业增设别“蹭热度”

不过根据过往的经验,网友对师范院校办工科专业是不是盲目开设、教育质量能否保障的担忧,的确需要警惕。

麦可思研究院主编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通过分析2018~2022年五年撤销本科专业布点情况以及相关专业的特征等,总结了撤销专业的3个关键特征,其中之一就是院校的办学实力、特色等,不足以支持相关专业开设。

麦可思研究发现,2018~2022年非工科院校撤销专业中,理工类专业是撤销大户,并且五年里撤销比例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37.2%。这反映出非工科院校在开设理工类专业时可能面临一些困难。

受办学实力、教学水平等限制,一些设置在非对口院校的专业或学科优势不明显的专业,就业质量较低。

例如,撤销数量较多的专业中,非工科院校设置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其202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落实率为78.5%,明显低于工科院校该专业平均(91.3%);非工科院校设置的工业设计、网络工程专业,其毕业去向落实率也明显低于工科院校这些专业平均值。


因此研究认为,高校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需结合自身办学定位、特色与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并综合考虑生源、教学和就业质量等多方面因素。

高校若盲目追求热门,忽略对办高质量专业的重视,一些专业很容易重蹈 “一窝蜂开设、一窝蜂撤销” 的覆辙。

主要参考文献:

[1]郭雪梅. 一批师范大学正在“抢滩”医学院![EB/OL]. [2024-12-08]. 医学界微信公众号.

[2]麦可思研究院.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