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经过多年探索深耕
构建起创新创业“1+N+X”生态体系
打通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
为创新创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选择。华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1+N+X”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华师创业学院
作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核心载体
统筹优质资源 孵化创意项目
为创新创业增添活力
激发活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华师创新创业“1+N+X”生态体系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果体现,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长期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充分展示,也是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举措。“1+N+X”体系由“1”个核心枢纽平台——创业学院同时链接“N”个校内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X”个校外创新创业平台所构成。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所获主要荣誉
创业学院是“1+N+X”体系的核心枢纽。2009年5月,华师率先成立了广东省本科院校第一个创业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华师形成了从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创业意识的双创课程,到培养创业能力、加速成长成才的训练营,再到服务支持实践实创学子的科技园众创空间的全过程、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陆续获得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多项国家级荣誉。2022年,学校获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创业学院为实施建设的核心载体。
华师面 向全体学生
试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中心
为学生接触和参与创新创业
了解学科创新创业前沿
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提供前线“ 窗口”
融合优势学科,增设创新创业平台
近年来,华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优势学科专业相融合,不断延伸创业学院的载体和功能,在校内试点建设“N”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中心,包括光电科学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全球数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国际商学院)、数智经济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部门与基层就业赋能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中心(法学院)等。这些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校内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接触、参与创新创业,了解学科创新创业前沿,开展跨学科融合创新、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最前线的“窗口”功能。
光电科学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华师PIONEER战队在“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RoboMaster2023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全国赛”中荣获二等奖
作为校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典型代表,光电科学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以机器人竞赛和科普教育为特色,成功孵化了华师PIONEER战队等多支机器人团队,在国际级机器人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中心通过组织建设、培养路径探索、竞赛管理和科普项目四方面协同发力,成为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数智经济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经济与管理学院统筹全院优质资源,精心打造了集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孵化、实践锻炼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数智经济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中心牢筑“激发学子创新潜能,培育未来商界领军人才”的崇高使命,创新构建“党委引领、系所联动、校友赋能”的立体化服务体系,为学子搭建起通往创新创业成功的桥梁。
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中心
学生党员和校友律师交流讲解法律知识
法学院充分发挥法学学科特色,依托法学院、律师学院专业优势与合作单位的资源平台,成立了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中心。中心搭建“法律咨询+专题讲座+风险防控”的全链条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为毕业年级学生和校友提供高质量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也为华师学子的就业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公共部门与基层就业赋能中心
公共部门与基层就业赋能中心举办结构化面试训练营
公共部门与基层就业赋能中心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建设的校内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全校有志于公共部门和基层就业的学生群体,全面提升学子们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业素养、技术能力及人岗匹配竞争力。
全球数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全球数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全球数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由国际商学院建立,围绕“国际化引领、数智化驱动、学科交叉融合、生态协同创新”四大核心理念,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新商科与创新创业教育,打造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孵化和国际合作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助力华师佛山校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智化教育的标杆。
华师从多维度发力
整合资源 构建多元平台
形成完善体系完整链条
厚植创新沃土 蓄势发展动能
多措并举,赋能创新创业体系建设
华师统筹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平台建设,在先前建立的“众创空间”的基础上,联合学校校友会、大学科技园等单位,整合校友企业、创新创业导师企业等产业资源构建多个创新创业赋能型平台。目前,创业学院已发展形成了“校外实践基地+导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基金”三位一体模式,包括建立用于校外实习、见习、实践的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基地,成立由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设立支持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孵化的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
开设科技园众创空间
各校区科技园众创空间
2010年,华师首个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立,后来在此基础上建成科技园众创空间。作为校内创业平台的核心载体,众创空间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这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孵化的重要“枢纽”,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创业指导、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已成功孵化多个学生创业项目,成为连接创新想法与创业实践的桥梁。
成立创新创业导师联谊会
创新创业导师联谊会赴汕尾校区开展导师论坛
2012 年 6 月,华师创新创业导师联谊会成立,致力于加强学校创业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企业和导师整合资源、互助成长。同时,联谊会也围绕学校、创业学院发展目标,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
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
华师启创·育新工坊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成立仪式
2025年4月,华师启创·育新工坊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成立,这是创业学院与校外创业导师、校友企业创始人共建的首个导师工作室,重点覆盖早教托育、新药研发、养老医疗等行业领域。工作室将采取“导师带学徒”的方式,开展系列讲座、创新创业训练营、企业参观见习、“揭榜挂帅”项目答题及项目孵化实践等产教融合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从创业构思到商业化落地的全周期指导。
设立创新创业导师基金
创新创业导师基金资助项目授予仪式
2023年,华师成立创新创业导师基金,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项目和初创企业提供初创启动资助。该基金面向全校在读或应届毕业生,单个项目最高可获5万元资助。基金采取分期拨付机制,要求项目入驻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接受孵化指导。目前,导师基金已成功扶持多个学生创业项目落地,为华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成立青年校友创新创业联谊会
华师青年校友创新创业联谊会
2023年11月,由创业学院申请发起成立的校友总会下属二级校友组织华师“青年校友创新创业联谊会”成立。联谊会不仅加强了海内外校友之间的联络,促进校友之间各类创新创业事务和活动的联系交流,增强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和凝聚力,而且协助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拓展了办学资源。
构建校外创新创业平台
校外教学与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华师整合导师、校友创业资源,建设多个校外教学与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校外教学与实践的企业载体。创业学院对校外教学与实践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现已与29家导师企业挂牌校外教学与实践基地”,用于对接企业开展学生校外参观学习、就业创业实习见习、“导师制”创业实践研习等,既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又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了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
从探索到成果
在华师全方位举措下
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亮眼成果
师生共创收获良多
汇聚力量,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
华师充分发挥创新创业“1+N+X”生态体系的育人作用,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全力优化校内外平台,着力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项目孵化和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创新型的创新创业舞台。自创业学院成立以来,共孵化了百余个团队项目,培养了陈晓鹏、郭永兴、林权、金璇、李想等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同时,培育孵化的项目多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权威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综合成绩在全国师范院校和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下面来看看其中的几支团队。
广州智脑协生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智脑协生科技有限公司由华师潘家辉教授团队孵化,专注于脑机接口(BC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推动多模态脑机闭环系统的产业化发展。项目负责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伍骞表示,自2024年以来,公司自主研发了脑电采集器、fNIR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及tEDS经颅电刺激系统,构建了集“监测—刺激—反馈”于一体的多模态神经信号闭环系统,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与智能医疗领域。此外,团队也荣获多项国家及省级科技奖励。
“向客之音”项目
2020年6月,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音乐为文化母体,依托青少年传承与数字技术创新构建起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示范项目——“向客之音”项目开始起步。项目负责人、音乐学院音乐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曾丽敏介绍,目前,该项目已产出多项成果。如用AI曲谱分析、联合东南亚甘美兰乐团和南洋民谣艺术家打造的《过番歌》等多个跨国音乐IP,以“围屋回响”“迁徙和声”等全球可感的文化意象创新中华文化符号;携手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等机构创建“多语数字孪生客家音乐馆”,借助海外华人社群等形成传播矩阵,向世界讲述客家迁徙史诗与家国情怀。未来,该项目拟建成覆盖30国的“客家音乐数字传播网络”,培育掌握多语传播的“Z世代文化传译官”,共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声新章。
广州智语飞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6月,广州智语飞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项目组成员与校友创业导师企业“云蝶科技”共同开发项目的基础上转化落地,致力于解决医生临床与科研时间分配难题,帮助医疗机构提升科研效率。项目负责人、化学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21级本科生叶飞弘谈到,公司围绕“提出科研问题、解决科研问题、产出科研成果”三大方面,打造了研医通-医学科研大模型系统和国内首款AI科研数据分析系统,该大模型已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目前在全国多家头部三甲医院落地,未来将在医疗领域贡献更多力量。
展望未来
华师将不断寻求突破
在开拓进取的时代浪潮中
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丨创业学院
图片丨由单位提供
执行编辑丨邝颖婷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