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函

INVITATION

点此亲启

百年学府,弦歌不辍;教育沃土,薪火相传。在静安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蔡元培、陈鹤琴、刘佛年等教育家在此躬耕实践,一批历经岁月淬炼的百年名校在此扎根发展。它们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活档案”。

静安区教育局特推出“百年名校”系列报道。在区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这些百年名校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飞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卓越的教育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了静安区、上海市乃至全国教育的亮丽名片。

本期我们邀您走近上海市市西中学,了解其悠久的百年校史,品味其深厚的“海派”文化底蕴,感悟其基于办学愿景、持续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


学校简介



上海市市西中学是一所公办高中,坐落于繁华的静安区内,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校。2004年,该校成为上海市教委首批命名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曾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全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学校、全国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绿色学校、全国节能减排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百年名校

办学历史

市西中学的渊源变迁涵盖了自上海开埠以来,公共租界侨童教育从西侨个人办学、工部局接管、日军侵华驱逐,直至回归中国人民手中,得到变革发展的全部历程。



西侨个人办学

上海市市西中学源于1869年在虹口创建的“尤来旬学校”。英籍商人汉璧礼爵士捐资后,学校得以扩充和改善设施。

1889年,“尤来旬学校”在文监师路(今塘活路)重建新校舍,学校也改称为“汉璧礼蒙养学堂”。


1869年尤来旬学校

工部局接管

后由于资金问题,该校申请由工部局接收,改称为“汉璧礼西童公学”,简称“西童公学”。20世纪初,又在四川路底兴建西童男校,从此就有了一所男校,一所女校。随着沪西经济的发展,1922年,工部局在沪西的愚园路上兴建西侨男中和西侨女中。


1934年建成的汉璧礼西童公学的教学大楼

日军侵华驱逐

1941年,日军进占租界,汉璧礼的西童女校、西童男校和西区的西侨男中、女中相继关闭,其中西区两所学校校舍改为集中营,专门收容来不及撤走的英美侨民。之后,战争升级,日军又把英美侨民集中营改为日军宪兵司令部。被侵华日军赶出校园的师生在校外租借房子继续上课,办学没有停止。

抗战胜利接收

1945年抗战胜利后,赵传家被当时市教育局的处长陈鹤琴等人推荐,接收西侨男校,利用原西侨学校校舍(今愚园路404号)开学上课。

市西中学正式成立

1946年,市西中学从西侨中学的胚胎中破土而出,成为真正由中国人管理的公立学校,赵传家成为首任校长。


1946年市西中学校门

解放后发展情况

1949年上海解放后,军管会对市西中学进行接管,赵传家校长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陈毅市长的任命,继续担任市西中学校长。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市西中学命名为上海市首批市重点中学。1980年,市西中学荣获“上海市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56年市西中学

课程改革探索

1991年和1998年,学校先后成为上海市教材改革和二期课改的首轮试点学校和实验基地,而且均被评为优秀实验基地。进入新世纪之后,市西中学继续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执着探索,率先推出了“思维广场”教学变革,以教学空间的变革引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变革,取得了积极成效,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百家争鸣、信息共享的新型课堂

百年名校

文化底蕴

“海纳百川的历史渊源,兼容并包的教育情怀,好学力行的文化传统,敢为人先的锐意探索,追求卓越的执着信念”的“海派”教育文化特质是市西中学践行和传承近80年的文化传统。



校训

赵传家先生根据孔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的论述,提出了“好学力行”的校训,已成为市西中学独特的文化标识,影响了一代代市西师生。“好学力行”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知能结合,身体力行和脑手并用。

新时期,学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好学力行、学力强实、人格健全,具有学术素养和领袖气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即:尊重规则会选择,合作包容有爱心,实践创新善质疑,身心健康全人格,胸怀天下担责任。


好学力行楼

校徽

市西中学校徽标志中,两个英文字母“S”的变形与交错,构成英文字母“X”,代表了“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拼音缩写。

同时,由“SSX”构成的几何图形,可分别寓意:

火苗——代表教师具有投身教育事业的高度热忱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树苗——代表学生在市西中学这片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海鸥——代表市西学子志存高远、不畏艰难、迎风而翔、投身社会、报效祖国的决心。

校歌

市西中学校歌诞生于1947年,由学校师生填词谱曲而成。校歌展示了学校的历史渊源和成立背景,诠释了“好学力行”精神追求,更寄予了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栋梁的殷切期望。在20世纪90年代末,该校歌被收录于东方明珠历史博物馆之中。

传家楼

市西中学创建时使用的教学楼(今市西中学传家楼,俗称“老红楼”)始建于1932年前,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负责建造,并于1934年1月建成。后该楼被命名为“传家楼”,用于纪念首任校长赵传家。


传家楼

百年名校

办学举措

新时期,市西中学提出了“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发展愿景,并以“具有基于学校文化传统、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教育理念;具有充分选择性,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具有高度开放性,民主合作互动高效的教学专业技术与环境;具有高度自觉性,积极主动追求发展的学生群体;具有高远境界,有思想、有理念、有追求、有素养的教师团队;具有民主、科学、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与保障系统”等“六个方面”诠释“卓越学校”的特征,致力于将学校办成在上海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性高中。




人文艺术楼

1

学校针对学科特点,变革教学空间,首创“思维广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知识结构网络,促进人文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创建漫思实验室,持续建设创新实验室,以实验与探究为突破口,推动理科教学变革;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研究知识结构网络,建构学习平台,再造教学流程。

2018年,市西中学的研究项目——“思维‘广场’撬动教学深度变革,实践‘优势学习’的研究”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漫思实验室

2

2021年,学校发布学术性高中创建规划,提出人人拓展性论文、每周学术探究日、每天早晚锻炼和每年学术节等项目。

在原有数学实验室基础上,学校继续深化与著名高校、专业院所的合作,建设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化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文史哲等七个研究院实验室,并在各实验室相关领域形成系列课程和活动内容,充分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求和选择。


地下篮球场

3

学校落实教研常规,创新教师研修机制,开展分层培训,鼓励教师基于实际问题,以团队合作形式开展实践研究;鼓励教师针对自身发展状况,制订发展规划,确立专业发展目标。

学校为广大教师的适性发展搭建平台,不断激发教师追求发展的内驱动力,逐渐形成了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百年名校

编辑:梁慧

来源:静安教育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