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开始的时候,中央红军下辖六个军团一个纵队。为了保证军委纵队的安全,红一、红三军团分别为左右先锋,负责帮助大部队开路。

红八、红九军团则护卫两翼,防止敌人从侧翼突袭。实力强大的红五军团则担任后卫,负责断后,掩护大部队离开。



而在红五军团中,负责给整个军团掩护断后的,则是实力强劲的红34师。这支被称作“绝命后卫师”的部队,在长征路上,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

最终,这支部队的师长和政委壮烈牺牲,团级干部也只有一人幸存。这位幸存的团长,在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宁都起义扬赤旗

1931年12月14日的夜晚,整个宁都都陷在寂静的黑夜中。这时候,突然在城门处响起了三声枪响,随之揭开了宁都起义的大旗。

董振堂,这位西北军的旅长,向世人宣告了他的选择。他带着部队一万七千多名官兵,拉上两万件枪炮,义无反顾投向了我党。



董振堂是保定军校毕业的高材生,此前一直在冯玉祥麾下效命。国共合作的时候,他和我党的刘伯坚等人多有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刘伯坚宣扬的共产主义的主张,让迷茫中的董振堂找到了方向。后来国共合作破裂,刘伯坚等人被请离西北军。



刘伯坚离开之前,董振堂向他保证,自己绝对不会将枪口转向我党。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董振堂其实挣扎了很久。冯玉祥联合阎锡山讨蒋,最终爆发了中原大战。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原大地生灵涂炭,他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此时的情况,已经和他参军时的想法相悖,他的坚持显得那么无力。

中原大战以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失败而告终,两人联合通电下野。在此之后,老蒋收编西北军,西北军被彻底瓦解;晋绥军内部也陷入分裂。

至此之后,国内再无其他派系的人可以和老蒋抗衡。



老蒋随即调转枪口,要专心致志对付我军。

董振堂就是在这个情况下,被老蒋派去围剿我军的。老蒋给他所在的第26路军下令,让他们南下江西围剿我军,董振堂对此非常不满。

他曾说过不向我军开枪,并且贯彻了自己的这个承诺。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老蒋没有选择抗日,反而选择了围剿坚持抗日的我军。他对老蒋的这个行为非常愤怒,认为老蒋这是在带领国家走向深渊。

他终于看清了国民党的欺骗和剥削、压迫,认清了老蒋的真面目。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年刘伯坚说,只有我党才能救中国。



兵荒马乱可有终日,惶惶百姓安得安稳?董振堂从来不曾忘记,自己参军的初衷是救国救民。既然在国民党实现不了理想,那他就要去能实现理想的地方去。

就这样,他拍案而起,振臂一呼发起了宁都起义。他的起义震惊中外,他的到来,也为我军注入一支强心剂。



长征路上勇断后

1934年10月,因为决策不当,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了。不仅部队损失惨重,甚至连一手打下来的苏区都保不住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被迫开始长征。然而想要全军转移,注定是一个大工程,部队的安排是重中之重。



当时中央下辖六个军团,不过红七军团被改编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率先出发。所以实际上跟着大部队一起走的,只有五个军团和一个军委纵队。

军委纵队由中央政府组成,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人都在纵队里。因此在长征的时候,军委纵队的安全是重中之重。



为了保护好军委纵队,中央对五个军团进行了详细的安排。战斗力最强的红一、红三军团负责开路,战斗力稍弱的红八、红九军团负责守好两翼。

红五军团的战斗力,在五个军团中仅次于红一、红三两个军团,因此担任全军后卫的任务就交给了他们。



作为全军后卫,红五军团的责任十分重大。他们既要在行军时跟进,要像警卫员一样,贴身保护军委纵队的安全;还要随时掩护作战,拦截敌人的追击。

长征刚开始的时候,中央红军的队伍一共八万七千多人,还带着工厂里的沉重机器,挑着生活用的盆盆罐罐。



不说别的,只说全军的行李担子,就有五千多副,战士们都是在负重前行。

这样的情况,无疑是给第五军团带来了更加严酷的考验。敌人正在身后紧追不舍,他们要一边对付敌人,一边保护军委纵队的安全。

1934年11月,我军突破了敌人的三道防线,来到了湘江之畔。



老蒋怎么会放弃围剿我军的大好时机呢?他调集重兵对我军围追堵截,企图从四面八方包围我军,将我军困在口袋中消灭。

面对这种情况,我军绝对不能束手待毙。就这样,一场长征以来最残酷、最激烈、最悲壮的湘江战役拉开了帷幕,绝命后卫师展开了残酷的一战。



血战湘江的绝命师

为了保证大部队能顺利过江,中央下令“掩护部队应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尾随我军的敌人”。

为了确保中央和主力部队的安全,董振堂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带着红五军团在大部队身后疯狂阻击敌人。

作为红五军团的后卫,13师和34师的位置是最靠后的。



当时他们没有重武器,只能用手中的步枪和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

湘江水流湍急,部队渡江缓慢。老蒋将越来越多的兵力布置到湘江,34师和13师面对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在敌人无休止的进攻中,他们损失惨重。



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顽强挡住了敌人前进的脚步,阻击了敌人五天五夜。

作为全军总后卫,34师的位置是最靠后的。在掩护主力部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之后。34师开始掩护红五军团渡江。

等到最后,只剩下34师自己没有渡江了。



等到他们掩护完所有部队渡江之后,自身也已经损失惨重了。到这时候,34师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开始尝试突围渡江。

但他们只剩下了几千人,却要面对几十万的敌人,渡江的可能性太小了。陈树湘带着部队数次强渡湘江,但都失败了。



眼看形势严峻,部队已经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圈,陈树湘按照中央的指示带兵退回湘南地区,打算将部队转为游击战争。

在激烈的突围中,陈树湘不幸腹部中弹。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带伤指挥部队,最终带领部队成功突围。在这场突围中,师政委程翠林壮烈牺牲。



然而突围成功之后,更大的危险正在逼近。陈树湘带着部队到道县的时候,遭到了当地保安团的袭击,为了掩护战士们,陈树湘主动留下来吸引火力。

最终,他不幸被俘。为了不落入敌人手里,伤重的他选择了自我了断,壮烈牺牲。



而整个红34师的团级及以上干部中,只有韩伟最后成功突围,并且跟上了大部队。

后来,韩伟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但韩伟虽然活到了最后,可他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每每想到湘江战役,他总是忍不住痛哭流涕。



他总是说,自己将闽西子弟带了出来,却没有将他们带回去,自己对不住闽西。所以在1992年韩伟去世之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了闽西革命公墓。

他不是闽西人,却最终魂归闽西,用自己的英魂,守护那些牺牲的闽西子弟以及他们的家人。

参考资料
党史中的赣州故事│宁都起义,赣南日报, 2021-06-06
宁都起义始末,褚 银,中国军网,2021年12月12日
白军从“围剿”到投奔,红军为什么能,新华网,2019-06-16
董振堂:长征“铁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09月02日
走进革命纪念馆 | 英雄血染湘江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5-05-16
【血战湘江】铁骨忠魂,2025-03-26,共产党员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