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广西桂林的街头,写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大幅标语。
1942年的桂林,手握长枪正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国军士兵。当年的桂林,到处是紧张的气氛。
1942年,广西桂林的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
1942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曼(Harrison Forman)来到了广西桂林,拍摄了这些抗战时期的老照片。
1942年的桂林,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这座素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战火纷飞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坚韧与魅力。
这一年,桂林作为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承担着战时文化中心和军事枢纽的双重角色。随着华北、华东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内迁,桂林一时成为全国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茅盾、巴金、田汉等文化名流云集于此,创办了《救亡日报》《文艺阵地》等进步刊物,使桂林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阵地。在七星岩、象鼻山下的防空洞里,常常能听到激昂的抗战演讲和热烈的文化讨论。
经济方面,桂林在战时呈现出畸形繁荣。由于大量难民和机构的涌入,城市人口激增,商业活动异常活跃。正阳路、中山路一带商铺林立,茶馆、酒楼生意兴隆。但物资供应十分紧张,米价飞涨,普通百姓生活艰难。
1942年的桂林,山水依旧秀丽,但城中处处可见战争痕迹。城墙上的抗日标语,街道上的防空壕,江边的军事哨卡,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抗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