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7日深夜,上海浦东戚家庙的刑场上,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中年人被反绑双手。他凝视着东方渐露的鱼肚白,嘴角泛起一丝微笑。刽子手的枪响过后,这位用无线电波架起延安与上海"空中桥梁"的共产党人,永远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叫李白,时年39岁,距离上海解放仅有20天。
一、电波初鸣:从浏阳河畔到红色电波
1910年,李白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贫苦农家。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在秋收起义的烽火中踏上革命征程。1931年,当红军在龙岗战役缴获第一部电台时,这个湖南伢子敏锐地意识到:"这铁匣子能让千军万马耳聪目明。"在瑞金红军通信学校,李白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无线电技术,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红军电台政委。长征途中,他带领报务员们在雪山草地间架起"流动的天线",确保了遵义会议等关键决策的传达。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为"孤岛"。李白临危受命,化名"李霞"潜入这座东方魔都。在贝勒路14平方米的阁楼里,他将发报机功率降至30瓦,利用收音机天线作掩护,在凌晨零点到四点的"寂静时段"与延安联络。为了不暴露目标,他甚至用米汤调制电解液,在报纸空白处书写密码。正是通过这台"功率微弱却意志坚强"的电台,党中央得以掌握日伪动向,上海地下党获得了战略指引。
二、暗夜潜行:三次被捕的钢铁意志
1942年9月的那个雨夜,日本宪兵的皮靴踏碎了阁楼的宁静。李白迅速发完最后一段电文,将零件藏入活动地板。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咬定"这是私人商业电台"。在日本宪兵司令部的地牢里,李白被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指甲被一根根拔掉,但始终没有吐露半句机密。1943年出狱后,他又奉命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利用敌人的电台为党传送日美蒋三方情报。
1948年12月30日,李白在发送国民党长江布防图时被特务包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首先销毁了密码本,然后镇定地发出警示信号:"同志们,永别了!"在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讯室里,敌人连续30小时施用36种酷刑,甚至将钢针刺入他的指甲缝。但这位钢铁战士始终用坚定的目光回敬敌人:"要杀就杀,要口供没有!"
三、信仰之光:穿越时空的红色电波
李白牺牲前,曾在狱中写下最后一封家书:"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终于看到了。"他的妻子裘慧英回忆,丈夫被捕前一晚,还在阁楼里调试发报机:"他说,电台重于生命,有报必发。"这种超越生死的信念,让李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守岗位,将国民党军队的江防部署准确传至西柏坡,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现场,当年接收李白最后一份电报的报务员苏采青,用颤抖的双手回复:"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这一刻,跨越70年的电波对话,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如今,位于上海黄渡路的李白故居,依然陈列着那台凝结着烈士心血的发报机,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永不消逝的传奇。
四、精神永存:从隐蔽战线到新时代
李白烈士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上海鲁迅公园,每年5月7日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少先队员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诵烈士家书;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白班"的学生们传承着"电波不逝,信念永存"的精神;在浏阳河畔,李白故居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游客前来聆听那段红色电波的故事。
在5G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李白烈士当年用生命守护的电波,早已化作千万条信息高速公路。但他身上体现的忠诚、坚韧与奉献,依然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正如他在给儿子的信中所写:"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这种信念,如同永不消逝的电波,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空激荡。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是无数像李白这样的共产党人,用生命点亮了信仰的灯塔,才让中华民族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