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AI+医药”火了一阵,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还把AI制药誉为“下一个黄金赛道”。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AI研发药物成功上市的案例,但资本不愿放过1%的机会。2024年,全球AI制药领域发生128笔融资,总金额达58亿美元。
5月8日,英矽智能第三次递表港交所。根据招股书,该公司研发的Rentosertib是第一个由AI生成的已经完成二期临床的药物,很快将步入三期关键性临床。
凭借这一先发优势,今年3月份,英矽智能完成了超1亿美元的E轮融资,由浦东创投、浦发集团、惠理集团联合领投,投后估值上升至13.3亿美元。
跨越“死亡之谷”
AI用于制药领域,最大的价值是节省开发费用。
制药工业有一个著名的“反摩尔定律”,即每投入10亿美元上市的新药每9年向下翻一番。运用AI,可能会让药物研发创新更快、更经济。
行业数据显示,从早期发现到成为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目前AI技术平台能够将时间从平均4.5年缩短至12个月。
根据蛋壳研究院发布的《2024医疗人工智能报告》,2021年后由AI主导的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数量开始成倍增长,到2023年全球范围内AI药物管线数量已突破300个。
但一个颇为尴尬的事实是,截至目前AI做出来的药没一个上市的,甚至成功跨越II期的都极为少见。
成立较早的几家海外头部AI制药公司都失败了:Relay公司进度领先的管线遭遇临床失利;Benevolent公司的核心管线临床II期失败后两次裁员;Recursion公司传出跟另一家头部企业Exscientia合并的消息,然后终止、搁置了4款药物的开发。
英矽智能的Rentosertib,成为目前唯一跨越临床II期这一“死亡之谷”的AI药物。
Rentosertib针对的适应症是特发性肺纤维化,这一领域已经超过十年没有新药上市。该药也是全球唯一围绕TNIK靶点开发的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2024年8月在中国完成IIa期临床试验,10月公布了顶线数据。结果显示,与同适应症其他正在开发的药物相比,Rentosertib展现出持续的肺功能改善和良好的安全性。
英矽智能表示,此次IPO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这款关键药物的临床研发,计划不久后在中国开展III期研究、在美国开展IIb/III期研究。
盈利任重道远
英矽智能药物开发很顺利,但IPO之路并不顺利。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英矽智能曾先后两次向港交所递表,都遭遇失败。
失利的原因,可能是AI制药风险太大。
港股已有一家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主要向其他药企提供研发服务。但英矽智能是完完全全的自主开发模式,公司管理层认为,“自研管线+license out”是目前确定性最高、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商业模式。
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英矽智能是“自己会什么就卖什么”,晶泰科技是“别人要什么就卖什么”。
AI制药成功率本就极低,自己开发出来再找卖家,走通这个过程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2022年、2023年及2024年,英矽智能分別与42名、51名及59名客戶就药物及其他发现进行合作,其中实际达成资产授权的仅四例,首付款收入约1.2亿美元。
2022年11月,英矽智能首次拿下跨国公司赛诺菲的大单,协议推进6个创新靶点的药物研发,总额达12亿美元,但两年半过去了,英矽智能仅收到其中三个靶点的1250万美元的首付款收入,仍未有后续推进合作的消息传出。
招股书显示,2024年,英矽智能收入由2022年的3015万美元增长到8583万美元,净亏损0.17亿美元,同比收窄92%,有不断向好的迹象。
不过,英矽智能三年累计亏损已超4.5亿美元。截至2024年末,英矽智能负债净额和流动负债净额分别高达6.64亿美元和6.73亿美元,盈利线在非常遥远的迷雾笼罩的未来。
撰稿 |李傲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晨曦
插图 | 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