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鼎湖陈女士来到鼎湖区永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调解人员报以衷心的感谢:“多亏你们的调解,让我这个长达7年的官司纠纷得到解决,也解开了我多年的心结!”望着陈女士开心的笑容,调解员如释重负。



鼎湖区永安镇调委会工作人员正在调解中。 受访者供图

在日常工作中,永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坚持灵活运用包公“和解文化”理念,成功化解了一宗宗矛盾纠纷,让当事双方握手言和,和气收场,确保了社会稳定和谐。

“包公和解文化主要体现在‘以和为贵’‘致力中和’‘别中求和’‘和而不同’等方面,这些理念不仅体现了包公在处理案件时的智慧和策略,也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调解工作,特别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永安镇司法所所长张绵钊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调解员根据不同的状况,灵活运用,促成和解。

像上述案例,7年前,陈女士的丈夫谢某和另一方文某发生了交通事故,产生了赔偿问题,尽管法院判决文某向谢某支付赔偿款7万多元,但文某名下无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也只能冻结其银行卡,案件的执行工作自此陷入了僵局。后来谢某因病过世,事情也没有得到解决。

今年3月,陈女士听闻永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能够提供免费调解服务,于是抱着一丝希望,向调委会提出了调解申请。调委会第一时间安排调解员对文某展开全面调查,经过多次耐心劝导,文某终于转变了态度,同意与陈女士面对面沟通协商。

由于文某经济困难,调解员从情理的角度劝说陈女士,希望在赔偿金额方面给予一定的通融,获得了陈女士同意,适当减免利息。随后,调解员又从法律层面告诫文某:“偿还债务是法定的义务,不能因为家庭困难就选择逃避。”一来一往,温暖的话语,理性的分析,慢慢融化了双方心中的坚冰。经过多轮调解,切实解决了双方的实际问题,解决了长达7年的纠纷。

“‘以和为贵’是包公和解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处理纠纷时,尽量通过和解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冲突升级。通过讲透法律政策、情理关系,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和解,避免矛盾激化。”张绵钊如是说。

永安镇某社区的欧伯与其大儿子之间因家庭琐事多次发生争执,父子关系恶化,欧伯还暂停了其大儿子居住房屋的供电,双方多次通过居委会、供电所等寻求解决,但始终未果。

今年2月,欧伯来到调委会寻求帮助。调委会迅速行动,并邀请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调解工作。调解员通过深入了解案情,采取了分开谈心、逐步化解的策略。

调解员以法理与情理相结合的方式劝解,使欧伯态度逐渐松动。随后,调解员与欧伯的大儿子及其家人沟通,鼓励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争取父亲的原谅。

通过调解员的不懈努力,欧伯大儿子夫妇主动写了道歉信,并带着孩子当面向欧伯赔礼道歉。最终,父子双方解开了多年积压的心结,欧伯签署恢复供电申请书,家庭重新恢复了温馨与和睦。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永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