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英魂寄千万雄鹰翱翔神州,

尽智魄载十亿慧芯呼唤华夏。

——《国务院给予江上舟同志挽联》

01

前沿导读

在美国平台机构Quora中,有人对中国的高铁项目产生了质疑。其认为,既然中国建设复杂繁多的高铁项目,让中国背上了1万亿美元的负债,那为什么中国依然热衷于修高铁?中国的这种方法真的值吗?


02

负债平衡

中国高铁出现的6.2万亿人民币(约1万亿美元)负债规模,在欧美国家的媒体当中往往被打上“债务危机”的标签。

但是根据《瞭望》新闻周刊所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高铁债务对应的产业资产净值达到了8.3万亿,并且有65%的资产负债率低于国际基建巨头的平均水平。

并且中国的国土面积大,产业资源丰富,建设高铁线路,实现快速的资源迁移,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持续时间很长的产业模式。

以京沪高铁为例,京沪高铁项目的负债率从2011年的80%降低至2024年的30%。在2023年,高铁项目实现了净利润33亿的营收,为随后一年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经济基础。


我国高铁的这种负债本质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时间错配,国铁集团在2023年的营收为1.24万亿,日均进账超30亿的现金流,已形成资产生息、息覆盖债的财务模型。

并且中国的高铁建设模式,是国际层面成功的典型案例。与之相对的就是美国加州高铁,其总投资高达400亿美元,立项16年,仅仅只修建了40公里的路程。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属于无效投资项目。


中国高铁的不断完善,直接影响的就是各大城市群的时间利用率。高铁使中国经济城市群的时空距离压缩了50%以上,造就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高水平的经济城市群。成贵高铁的开通,带动了大凉山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其交易额年增长率超过了23%。

与此同时,较为偏远的贵州地区,也因为高铁的贯穿,实现了旅游业的大幅度增长,是中国轨道经济发展下的弄潮儿。

4.6万公里的高铁布局,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经济纳入统一的大市场,甚至促进了这些地区在产业出海上面的发展进度。


从CRH技术引进,到如今的复兴号高铁自主制造,中国在高铁领域的技术储备已经非常充足,其专利申请量达到了3.6万件,覆盖了制造、轨道工程、信号系统等全产业链技术。

雅万高铁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标准动车组首次全系统出海,在国际层面有了强大的话语权。

中国在高铁领域的投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利的。不但可以有效的提升国内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促进各大城市在产品销售、旅游、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展。投入巨额资金建设高铁,哪怕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债,这个产业项目也极具战略价值。

03

资源调整

针对我国高铁领域的负债情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整政策。

首先是动态管控,新建设的350km/h高铁,其需要满足双向年客流2500万人次的要求,中长途占比要达到70%,杜绝无效低下的投资情况。

然后是融资机制,干线铁路要中央和地方共建,城际铁路引入社会资本建设。

最后是置换系统,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国铁集团负债率已从2020年65.88%降至2024年64.19%,优质资产持续增值对冲债务压力。


并且我国的高铁建设,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模式创新。

我国高铁网具备24小时的兵力运输能力,在2019年军改后的高铁运兵模式,已经成为了军事演习中的一环。

高铁轴承钢的技术研发,推动了国内特种钢材产业的发展,而牵引电机技术也成功反哺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外溢的产业效应。


中国的资源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铁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全产业链布局让高铁的建设成本控制在大约1.68亿元/公里,而美国的成本则是5.6亿元/公里。

当美国的地下铁路还在使用几十年前的信号系统时,我国早已完成了智能化高速铁路的技术布局。

作为发展中国家,高铁项目是一个持久性产业。日本的新干线开通50年以后,才实现了整体盈利,同时带动了日本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在高铁产业上面的不断投资,换来的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繁荣。


英国媒体曾评价中国的高铁产业,其认为中国的高铁产业能达到如此庞大的规模,需要国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需要极具战略耐心的产业布局。而这些特点,恰恰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达到的地方。

往期经典回顾:20万+阅读量

往期经典回顾:40万+阅读量

往期经典回顾:100万+阅读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