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享天时
“赣”出好味道
端午携芒种梅雨而至
溽暑初蒸
轻咬一口软糯清香的粽子
唇齿陷落糯白暖香
当二十四节气的刻度渗入稻穗
连拂面的清风也染上
缕缕粽叶清香
从这枚承载千年农耕智慧的美食出发
一起探寻糯稻与气象的“共生密码”
解锁江西的糯叽叽“隐藏菜单”吧!
糯米的“天气日记”
从发芽到灌浆,每一粒糯稻都需跟着天气的节奏闯关升级。
为什么江西糯米能C位出道?秘密藏在山水间!作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优越的雨热配置,为糯稻生长营造出绝佳环境。尤其抚州、高安、奉新等核心产区,稻田依山傍水,既得丰沛水源滋养,又享昼夜温差带来的养分积淀,最终孕育出软糯香甜的优质糯米。
图源:微信公众号江西卫视
粽子的“气候物语”
萍乡芒棕
(图源:萍乡文旅)
端午与芒种相逢之际,正是江南梅雨渐酣时。湿热交织如蒸笼的天气里,古人以箬叶裹糯米制成粽子,尽显“以食御气”的智慧:温补的糯米中和湿气,粽叶中天然多酚形成抗菌屏障,二者刚柔相济,成就千年不衰的养生密码。
江西人将对食养的追求刻进DNA,江西的粽子演化史更是堪称一部“气候适应史”:德安出土的南宋粽子残样,其箬叶表面蜡质层可阻隔湿润空气,在梅雨季仍能维持粽体干燥。现代创新的“瓦罐汤粽”更将饮食微气候调控发挥到极致——陶罐的孔隙结构可形成0.5-1℃的温度缓冲层,使粽芯能够保持最佳食用温度。从应对“小满江河满”的碱水粽,到适应“夏至三庚入伏”的皮蛋肉粽,每款创新都精准踩在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节点上。
碱水粽
(图源:启曜农品)
瓦罐汤粽
(图源:小红书@爱吃爱笑的慧慧子)
鸡嬷带鸡崽粽
(图源:金溪发布)
除了粽子
这些“碳水炸弹”更上头!
酥脆裹糖霜的白糖糕、油香缠绵的油条麻糍、艾草清芬的时令米果···唇齿间的弹润糯香,既是山野稻浪的私语,亦是千年农耕智慧的传承。借一箸糯香,共赏赣鄱风味!
白糖糕
(图源:小红书@风物九州)
油条包麻糍
(图源:小红书@未之未央、)
糯米子糕
(图源:小红书@天天美食日记A)
冻米糖
(图源:小红书@风物九州)
艾米果
(图源:小红书@赣南客家小科普)
黄连麻糍
(图源:小红书@芷小海)
审核:谢克勇
策划:吴凡 段艺萍
文字:李煜姗 曹瑜 游霞 王明飞 傅韵洁
图片:见标注
视觉设计:陈依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