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5月16日,“让世界看见巴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举行。来自川渝陕黔鄂五省市的巴文化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单位,以及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巴文化研究相关话题。其中,巴国到底存在了多少年、被灭国后巴人去哪儿了等议题,引起与会人员热议。


学术研讨会现场。曾业 摄

巴国历史共计730年

期间曾与邻国发生多次战争

从原始社会到被秦灭国,巴国的历史进程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变革。据达州博物馆研究员王平的研究,巴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见证了重大的社会和文化进步。

在野蛮时期,巴人从依赖采集和渔猎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这一转变不仅稳定了食物来源,还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定居生活的形成。”王平认为,这一时期,巴人的社会结构也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私有制和阶级分化逐渐显现。


王平分享研究成果。曾业 摄

随着巫地五姓联盟的确立,巴国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这一时期,巴国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部落联盟的形成和对外扩张成为主要特征。盐产地的占领成为巴人迁徙的重要动力,而战争也从血族复仇转变为掠夺财产的手段。

进入文明社会后,巴国却先后沦为蜀、西周及楚的附属国。在鱼凫氏蜀国的直接影响下,巴国虽然迈入了文明社会,但面临着强邻的压迫。商周之际,巴国成为西周的封国,与周王朝保持着纳贡关系。然而,随着楚国的崛起,巴国最终沦为楚的附属国。

在独立发展阶段,巴国摆脱了楚国的控制,国力大增,开始向外扩张。这一时期,巴国与周边国家如蜀、楚、秦等进行了多次战争,领土范围不断扩大。然而,最终在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所灭。

“巴国自公元前 1046年参加牧野之战,分封立国,到公元前 316年秦灭巴国,共计730年历史。”王平认为,巴国的历史发展不仅展示了其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历程,还反映了与周边国家的复杂互动。这段历史为现代人理解古代巴渝地区的文明演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会人员认真聆听专家分享。周浩瀚 摄

土家族是巴人后裔?

融入华夏文明的进程有依据

“在汉武帝时期,巴文化基本融入汉文化,但仍有一些具有地域传统特征的巴文化族群活跃在巴渝大地上。到了宋元时期,部分巴文化族群融入汉人,另一部分则逐渐演化为土家族。”达州博物馆研究员王平,对巴人去哪儿了的问题有一定研究,但目前尚无定论。


陈卫东分享研究成果。曾业 摄

在学术研讨会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罗二虎、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杨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卫东,都关注过上述问题。在学术交流期间,陈卫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推测,还列出了不少重要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发掘文物等实证,深得与会人员认同。

2021年,中国考古界迎来一个重大突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一项关于川西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汉中期的考古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揭示巴蜀文化的起源、发展、转变与融合过程。此次研究不仅关注三星堆等早期古蜀文明的重大发现,还深入探讨了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巴蜀文化如何逐步融入华夏文明体系的复杂历史进程。

“巴国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使其在融入华夏文明的过程中呈现出复杂的演变轨迹。”陈卫东重点聚焦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至西汉中期这200多年间,巴文化如何逐步融入华夏文明体系。对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察视角:一是通过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献,了解当时中原王朝对巴蜀地区的政策制定和文化传播;二是考察巴蜀地区民众如何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接受和适应华夏文化。

陈卫东列出了三个关键时间节点。秦惠文王时期:秦灭巴蜀后,设立郡县制,开始推行华夏文明的基本制度;秦昭襄王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巴蜀地区的深度开发;秦始皇时期:完成全国统一,巴蜀地区全面纳入华夏文明体系。

“秦灭巴蜀后,在蜀道沿线如青川郝家坪、绵阳茅山寺等地发现了大量秦军驻扎的遗迹,表明秦国在军事控制的同时也进行了文化渗透。”陈卫东分析称,秦朝在巴蜀地区推行户籍制度,设立郡县制,逐步取代原有的部落联盟体制。同时,通过朱砂、盐等重要资源的贸易,促进两地经济往来。此后,随着汉初大规模移民入川,巴蜀地区的文化逐渐向华夏文明靠拢。到东汉时期,巴蜀地区的墓葬形制已完全汉化。

“我们通过对一些遗址的持续发掘,发现了大量反映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社会生活的实物证据。特别是2019至2020年间的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巴蜀文化向华夏文明转变的关键阶段。”陈卫东认为,巴文化真正融入华夏文明的时间节点应追溯至西汉早期,“史记和汉书等历史文献,未单独为巴蜀立传的事实,恰好证明了这一地区在西汉中后期已经成为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