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先秦时期,古代巴人在四川达州境内繁衍生息,留下宣汉罗家坝、渠县城坝两大闻名全国的巴文化遗址,将达州的人类活动史延长至先秦时期。


万源桂花塝遗址。

5月13日,封面新闻记者从达州市文物管理部门获悉,该市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又添新成果,“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的渠县刘家咀遗址与万源桂花塝遗址,都是先秦文化遗址。

达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重要文物“应保尽保”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对渠江流域先秦文化遗址专项调查的深入开展,更多“沉睡”的文物将重见天日。

十大考古新发现

既有盛唐气象也有明清烟火

据达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公布的考古成果,达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以来,全市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402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00余处。经专家从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等多方面综合评比,最终遴选出“十大考古新发现”。

“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历史长卷,生动诠释了巴地文明演进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壮阔历程。


渠县静边刘家咀遗址。

位于渠县刘家咀遗址,则通过半地穴式房基、灰陶大口尊等遗存,还原了先秦巴人在渠江岸边的农耕定居场景。与之形成时空呼应的万源市井溪镇的桂花塝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和夹砂红陶,揭示了古代巴人在秦巴山区“依山而居、制器为用”的生存智慧。

达州公布的“新发现”,还有盛唐气象和宋元明清的烟火见证。

盛唐时期佛道文化的交融,镌刻在渠县土溪镇城坝村8组佛耳岩的“佛耳岩摩崖造像”中,建于唐天宝年间的宣汉县红峰镇桥河村的石佛岩摩崖造像也有体现。宋元时期商贸往来有开江县讲治镇的马驿沟古道为证,明清两代的繁荣,则反映在大竹县中华镇的垭角铺古驿道上。


马驿沟古道。

两大遗址揭面纱

渠江流域巴人聚居再添实证

刘家咀遗址的发现始于达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对渠江流域的系统性勘探。考古队运用地质雷达扫描结合传统洛阳铲钻探,在距地表2米深处发现连续文化堆积层。

这处遗址位于渠县静边镇膏泥村刘家咀半岛果园内,渠江支流—流江河静边镇段南岸。其剖面位于二级台地断坡,距流江河约80米,离路边仅10米,在路边白色工具房东北方向约40米处。遗址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80米。

考古队员发现,遗址的第三层为褐色粘沙土夹黑色斑块,厚约26cm,在此层出土了1块灰陶片和1块红褐色陶片;在第六层还出土了1块灰陶片,夹细沙,长9.4cm,宽约5cm,最厚处约0.5cm,最薄处仅0.2cm,厚薄过渡自然,表面平整光洁,素面,但无法判定所属部位。


桂花塝遗址出土的石器。

位于万源井溪镇的桂花塝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的3件石器,其中一件是弧形石镰,刃部可见连续使用形成的磨蚀光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距今至少4000年。”达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冉明说。

在先秦时期,巴人主要活动在川东、鄂西、陕西汉中一带,与楚、蜀、秦为邻。其中,达州渠江流域是巴人活动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与巴文明起源中心之一。

“刘家咀遗址和桂花塝遗址的发现,证明渠江流域在先秦时期就已是巴人的重要聚居区。”冉明介绍,加上此次新发现的两处巴文化遗址,截至目前,达州境内共发现先秦文化遗址47处,石器采集点86处。


在桂花塝遗址挖出的有红陶渣的土层。

唐代古道通南北

至今仍联结川渝“万达开”地区

开江县讲治镇马驿沟村马驿沟古道,是此次达州公布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以前。遗址区域内,现存凉风垭—乐善桥、岩口子—新屋场、老盐店—豆山关、响水洞—大湾4条一级古道,分别通往清代梁山(现重庆梁平)、新宁(四川开江)及开县(重庆开州)3个方向。

凉风垭—乐善桥古道位于马驿沟村1组,全长470米,南北走向,路面由单排石板砌筑,宽度0.8米至1.2米;岩口子—新屋场古道位于马驿沟村六组,全长570米,西南至东北走向,路面由单排石板砌筑,宽度0.8米至1.2米。老盐店—豆山关古道位于马驿沟村六组,全长420米,西至东走向,路面由单排石板砌筑,宽度0.8米至1.4米。响水洞—大湾古道位于马驿沟村1组,全长330米,东至西走向,直接于基岩上开凿梯步,宽度0.8米至1.4米。


工作人员开展专项调查工作。

作为一级古道的马驿沟古道,曾是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通道,也是秦、巴、楚文化交融的载体,在三国时期作为“间道”存在,于漫长的历史中,发挥着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其石板路历经风雨侵蚀,依然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川东北地区交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图片均由达州市博物馆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