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5月12日上午,四川省2025年“5·12”抗震救灾综合演练在雅安市石棉县主演练场拉开帷幕。此次演练创新采用“一主多分”联动机制,除石棉县核心演练区外,全省5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常驻队伍和其余市州救援队伍通过异地同步参演方式,构建起覆盖全川的立体化应急演练网络。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应急能力大考中,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以“科技赋能、协同攻坚、极限响应”的硬核表现,成为检验四川应急救援现代化转型的标杆力量。
极限响应:从“备战”到“实战”的巴蜀速度
演练指令下达后,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迅速启动“平战双轨”机制:51名队员全装集结、7台战车编队穿越城区复杂路网,重型破拆车与无人机侦察组形成“地空协同”,快速清除路障;医疗救护车内,移动手术舱同步模拟伤员救治。这种“秒级响应”能力源于日常严苛训练——装备按72小时持续作战标准模块化存储,人员执行“三分四定”(分人、分装、分任务,定人、定车、定位、定责)管理制度,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
科技赋能:102台(套)高精装备锻造“智慧救援”新范式
在河市机场演练场,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的“科技尖兵”格外亮眼——三维生命探测仪实时生成建筑内部热成像图谱,5G便携基站确保救援数据毫秒级回传指挥部大屏。这支由51名指战员、7台特种战车组成的攻坚队伍,携载的102台(套)智能装备覆盖破拆、通信、医疗等多场景需求,彰显“科技即战斗力”的救援新理念。
协同攻坚:破解“三断”难题的融合实践
面对模拟的“断路断电断网”极端场景,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与国家级矿山救援队、民间蓝天救援队展开跨体系协作:液压顶撑组构建生命三角区,无人机投送通信中继设备,三维建模团队5分钟内生成灾区数字孪生模型,为指挥部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单兵再强,也需体系支撑。”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展示的救援腕表上,实时跳动着协同队伍的人员装备数据,凸显“一张网、一盘棋”的现代化救援思维。
淬火成钢:全灾种救援人才的“孵化密码”
支撑高效作战的,是一套严密的育才体系。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创新“师带徒-专精训-实战考”培养链条,将72小时野外生存、心理抗压训练纳入考核,并通过“红蓝对抗”练兵模式磨砺实战能力。此次演练中,队员们在复杂环境下展现的专业素养,正是这支队伍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转型的生动注脚。
此次演练不仅检验了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的快速响应与协同作战能力,更为应对“全灾种、大应急”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应急流程,强化科技赋能,全力锻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应急救援铁军,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刘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