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伟

时令水果保留着田间地头的原生气息,包装盒里的紫皮大蒜和天冬系列产品,体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升级。5月15日,四川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范长江研学基地草坪上,一场“镇”了不起主题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为媒体记者展现了一个产业兴旺、乡村秀美、潜力无限的田家镇(封面新闻)。由镇村干部和返乡创业人员作为“新闻发言人”,故事鲜活而又生动,这场“田间发布会”,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的创新之举,值得借鉴和提倡。

桑葚上的露珠、枇杷的色泽、大蒜的紫皮,这些细节构成了最有力的发展证据,具象化的叙事比抽象数据更能引发共鸣和记忆,“小叙事”替代了“大论述”,政策成效变得可触摸、可品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布会选在范长江研学基地,巧妙借力这位中国新闻史上著名记者的精神遗产,暗示着新时代基层传播对“走转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田间新闻发布会”不是简单的场景变换,而是从“观看”模式向“参与”模式的转变,让信息接收者在感官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政策成效。当返乡创业人士用亲身经历讲述产业故事时,乡村振兴具象为一个个可知可感的生活改变。通过空间设置的平等化、语言表达的通俗化和展示内容的生活化,“田间新闻发布会”拉近了政策与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当镇村干部在阳光下与记者和群众平等交流时,其所构建的已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和价值的共享,这种建构方式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珍贵,它创造的内容具有天然的可传播性,这样的新闻故事更鲜活更生动。

广东清远在全市行政村设立“乡村新闻官”,每当农产品上市前夕,乡村新闻官就承担起主动对外播报对应农产品信息的责任,将国家“三农”政策等传达到位,确保每一农户都知悉,让乡村振兴声音更响亮。北京丰台区东高地街道有一支“社区新闻发声人”老党员先锋队,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总是能及时发现身边有“温度”的人,讲述社区有“鲜度”的事,成为了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城中村”改造的新闻发布就放在“城中村”;工业创新的新闻发布就放在工厂车间;养老措施的新闻发布就放在养老院;春播秋收的新闻发布就放在田间地头。这些场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让一线记者有了更直观的体验,为鲜活的新闻植入更新的体验。当然,新闻发布会的改变,不仅仅是发布场景的改变,由谁来发布,发布什么内容?都需要做精心的准备,一方面要完整准确地发布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还得摸排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也要做好发布的准备。

此类创新实践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活泼形式与严肃内容?需要更多像田家镇这样的基层探索,这种将政策传播根植于大地、让政策叙事生长于田间的尝试,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政策传播可以不用正襟危坐,政策解读也能生动鲜活,让更多政策故事在阳光下自然生长,在春风里自由传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