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媒体“苏黎世贝勒爷”与阿维塔12纠缠风阻系数一事,历经博主曝出到马斯克转发后事件发酵,央视直播风洞测试再到现阶段盖棺定论的“1000万索赔”,也有半个月的时间了。

子弹飞了半个月,从天津中汽研中心风洞飞到了中国汽车研究院重庆风洞。

阿维塔“与官宣风阻系数相当”的“0.217”风阻系数和“苏黎世贝勒爷”自测的“0.281”风阻系数,哪一个是真的?

都是真的,测试的方式似乎也都是对的。

只不过,前者的车辆测试条件为“电子外后视镜、空悬版本、低风阻轮毂”;后者的车辆测试条件为“普通后视镜、非空悬版本、运动轮毂”。

另外再叠加两个影响因素。

1,因为天津和重庆两个风洞测试实验室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温、海拔均有差异,所以“在重庆进行风洞测试时,风阻系数通常会比其他地区低大约0.01左右”;2,阿维塔用于测试的原厂0公里全新阿维塔12与“苏黎世贝勒爷”上过路的自用车之间,因为钣金接缝平整度的差异,也会影响测试结果。

所以,不管是“0.217”还是“0.281”,都是好风阻。

事件到这按理说就应该结束了,接下来就是不同立场的群体该发声发声,该吃瓜吃瓜。没成想因为“苏黎世贝勒爷”的执着,又引发出了“1000万索赔”后续争议。

这就突然给原本“技术祛魅”的舆论导向扣上了流量原罪的帽子。

客观来说,“苏黎世贝勒爷”一开始对阿维塔12风阻系数的异议是有意义的,不仅倒逼阿维塔在直播中用六种工况自证技术,还自己清白和消费者明白,且重新返场上架了直播测试时所用的“20英寸叶式五辐低阻轮毂”。

这对于“专业从业者占比或不高于三成,流量玩家占传播主导”的汽车自媒体行业而言,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即便“苏黎世贝勒爷”自费12万元进行风洞测试的行为曾被质疑“背后有友商指使”,但确实打破了一贯受制于厂商合作关系的传统汽车媒体评测生态,凭借独立性突破了利益藩篱。

相较于按照厂商Brief背稿,汽车技术与用户真实体验的割裂感弱化了不少。

但是,“苏黎世贝勒爷”在之后道歉中的表述,又将汽车技术与用户真实体验的距离撕扯得更大了一些:虽然用户需要真实,但是用户不能一直呆在“存疑”的言论环境中获取真实——这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要打造的技术带动交易的生态是不利的。

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破壁者,势必也要克制自己成为制造认知混乱的噪音源。

汽车自媒体需要“苏黎世贝勒爷”,不止于“找茬”,更应该成为技术普及的媒介,对车企感性叙事“祛魅”;但不需要“贝勒爷们”,在汽车厂商划好的圈里反刍软文通稿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