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前,国际权威品牌评估机构凯度发布了2025最具价值全球品牌榜单,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比亚迪连续三年蝉联全球汽车品牌前十,在今年2025年,亚迪荣登全球汽车品牌榜第六名,成为了全球汽车行业增速最快的品牌之一。

事实上,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比亚迪有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引擎,驱动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

这不仅是一家国产车企突破外资品牌封锁的成长史,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技术突围,破解汽车“卡脖子”困局

比亚迪的崛起始于对核心技术的深度掌控。其自主研发的e平台3.0架构,通过域控式电子电气架构将整车算力提升至2000TOPS,实现“底盘即车身”的集成创新。

更具革命性的是刀片电池技术,在保持磷酸铁锂高安全性的同时,体积利用率突破60%,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彻底终结了电动车自燃事故频发的行业痛点。



这种以材料科学突破重构产业规则的创新,使得比亚迪在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中占据23.6%的市场份额,超越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

在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感知技术,将城市NOA平均接管里程从行业普遍的50公里提升至300公里。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CTB(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电池包结构强度提升60%,扭转刚度突破40000N·m/deg,这种机械结构与电子系统的高度融合,使得车辆碰撞安全性能超越沃尔沃传统安全标杆。



二、产业升维:中国制造的全产业链突围

比亚迪构建的垂直整合体系,堪称工业4.0时代的“新制造范式”。

从IGBT芯片到轮边电机,从车规级MCU到域控制器,其自研自产比例高达75%,这种全产业链掌控能力在2024年全球芯片危机中展现惊人韧性——当大众、丰田被迫减产时,比亚迪产能逆势增长27%。

在深圳坪山打造的“六角大楼”研发中心,聚集着4.2万名工程师,每年542亿元的研发投入,超过特斯拉、宝马等跨国巨头的研发强度。

这种产业能力的质变,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三大跃迁:

  1. 成本控制革命:通过全产业链自研,比亚迪单车制造成本较外资品牌低18%,DM-i混动车型价格下探至10万元区间,彻底打破“新能源车贵”的消费认知;
  2. 技术标准输出:其800V高压平台架构被欧洲车企联盟采纳为下一代电动车标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首次主导全球技术标准制定;
  3. 制造范式创新:长沙基地的“黑灯工厂”实现92%产线自动化,单车间每小时可下线60台整车,制造效率超越特斯拉柏林工厂35%。



三、全球竞合:重构世界汽车产业版图

当特斯拉仍在追求“极简主义”时,比亚迪已构建起覆盖10-100万元价格区间的立体化产品矩阵。

2024年427万辆的全球销量中,高端品牌腾势贡献了38万辆,其搭载的易四方平台通过四电机独立控制技术,实现坦克调头、应急浮水等颠覆性功能,在慕尼黑车展首日即斩获2.3万辆订单。

这种技术与品牌的双向上攻,使得比亚迪单车均价从2020年的13万元跃升至2025年的21万元,品牌溢价能力比肩BBA。

与特斯拉的较量更折射出两种产业模式的碰撞:

  • 市场广度上,比亚迪已进入110个国家,在巴西、泰国等新兴市场市占率超25%,而特斯拉仍聚焦欧美高端市场;
  • 技术路线上,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车型占总销量58%,这种“可油可电”的灵活方案,比纯电路线更适应基础设施欠完善地区;
  • 产能布局上,比亚迪全球23个生产基地实现年产能600万辆,比特斯拉高出1.7倍,匈牙利工厂的投产使其在欧洲交付周期缩短至2周,而特斯拉柏林工厂仍受制于4680电池量产瓶颈。

四、自主研发:中国智造的核心密码

比亚迪现象的本质,是中国工程师红利与产业政策共振的必然结果。

其9.3万项全球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67%,涵盖从电池材料分子结构到车规芯片架构的全技术链条。这种深度研发能力使其在三个关键领域建立护城河:

  1. 材料创新:研发出单晶型LFP正极材料,将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6000次,是三元锂电池的3倍;
  2. 工艺突破:CTB技术的量产良品率达99.2%,远超行业95%的平均水平;
  3. 系统集成:将电驱系统体积减少30%,功率密度提升20%,奠定整车轻量化优势。

当特斯拉依赖4680电池和Dojo芯片寻求突破时,比亚迪已通过璇玑AI大模型实现2000个整车控制参数的自适应优化,这种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制造系统的能力,使其在墨西哥工厂实现每45秒下线一台车的世界纪录。

比亚迪作为一家横跨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四大产业的企业,全球化布局全面提速,业务遍及全球6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球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蝉联中国汽车市场车企、中国汽车市场品牌、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

从2021年乘用车出海至今,海外市场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

2022年出口量首破5万辆大关(5.6万辆);2023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同比激增340%至24.3万辆;

2024年持续领跑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赛道,全年出口量攀升至41.7万辆新高,同比增长72.3%,三年累计出口量超70万辆,在泰国、巴西、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新能源车销量榜首。



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上,比亚迪的成长轨迹揭示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深层逻辑:只有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产业变革中把握主动权。

从刀片电池实验室走出的不仅仅是安全可靠的动力单元,更是一个民族工业打破技术依附、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坚定信念。

如果说,当年比亚迪汉EV驶过慕尼黑玛丽亚广场,让世界看见的不只是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工业革命4.0时代的智慧觉醒。

那今天,比亚迪再次荣登BrandZ全球汽车品牌前十,这背后是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截至2025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多区域销量登顶,成为意大利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品牌,市场占比 10%;在西班牙的销量增长了644%;英国月销量同比增长了654%,同月腾势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超凡科技,驱动豪华”品牌发布会,标志着腾势品牌正式进入欧洲。



也就是说,在欧洲市场,比亚迪已经超越了特斯拉,成为了西方国家最受欢迎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成功的背后,不仅在于销量增长,更在于通过本地化生产、高端化战略和可持续理念,重塑了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

未来,随着更多工厂投产和智能化技术落地,比亚迪有望进一步冲击全球汽车品牌前三,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