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湾东路一人行天桥足有四五层楼高,不少市民吐槽爬到顶需多次休息

近日,有荔湾区街坊向媒体报料,西湾东路一座人行天桥因阶梯过多、坡度陡峭,导致过桥十分不便。据记者实地走访证实,该天桥最高点约四五层楼高(12-15米),需爬近百级阶梯(实测90多级),不少市民中途需多次休息才能登顶?。


■天桥难过,广州街坊不爽,记者实测有90多级阶梯。

记者走访

记者走一回,累得气喘吁吁

15日下午5时许,临近上下班高峰期,记者前往荔湾区西湾东路广州西站工地附近的一座人行天桥。天桥横跨广湛高铁项目,连接菜市场与住宅区、学校等,是周边居民日常通行的主要设施?。

记者看到,行人、电动车和自行车几乎“塞”满整座天桥,加之建筑工人近日正在搭建绿色遮阳棚,油漆桶、移动架梯等物件散置其间,因此,虽然西湾东路人行天桥路面宽阔,却常常出现堵塞场面。

“左右两侧引桥都差不多一百级,足有四五层楼高,一上一下真的累死了。”“推着自行车上桥,起码要停歇三四次才上到顶,下桥更危险,坡道那么长,一个刹车不及时真是很要命。”记者走访过程中,不少市民纷纷向记者诉苦,该天桥行人多,电动车更多,上下班高峰期上、下这座“百步天梯”,除了累还非常危险。记者尝试走了一个来回,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另外,该天桥扶手设计也存在缺陷?,一侧楼梯与扶手间距较大,难以借力;另一侧可接触扶手,但整体坡度陡峭,部分使用者难以借力支撑?。

除了引桥太长、人流拥挤之外,晚上照明不足也是一大问题。“尤其是下班高峰期,人多车多路又黑,某天晚上下桥的时候,我差点连人带车摔倒。”上下班都要骑电动车经过这道天桥的小邱说。此外,现场记者看到,虽然天桥道路警示牌清楚表明“天桥上非机动车请推行”,但是大部分市民基本都是骑行,特别是电动车下桥速度过快,导致大家上、下天桥危险系数增加不少。

街坊纷纷为天桥改进支招

随后,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座人行天桥是最近几个月才搭建的。附近居民表示,因为西湾立交桥广雅路段在施工,广州西站亦在改造中,因此搭建了这座人行天桥来疏导交通。不少市民表示,希望西湾立交桥快点施工完毕,这样可以缓解这座人行天桥的拥挤情况。

知名的市情评论员一鸣认为,城市天桥不应只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应是充满温度的人文空间。广州天桥要从设计前瞻性到管理精细化,从硬件升级到服务优化,让天桥真正成为市民的“舒心桥”。

记者结合街坊反映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归纳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增设中途休息平台?,在现有阶梯中分段设置休息区,方便老人、体弱者中途歇脚;加装可及性扶手?,在现有斜坡或阶梯两侧增设扶手,确保不同身高的使用者都能轻松抓握?;增设无障碍电梯,方便轮椅使用;分流与替代方案?,优化周边步行路线?,若条件允许,可规划更平缓的绕行路径供选择,或协调开放附近楼宇的穿行通道。

该天桥权属单位为?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由铁路部门负责维修改造。荔湾区有关部门已回应市民关切,但尚未公布进一步优化措施?。

荔湾区持续推进人行天桥改造

根据最新公开信息,荔湾区近年来持续推进人行天桥的改造升级。记者也了解其他一些天桥的改造情况,穗盐路人行天桥?,新增双侧坡道(各宽90cm),拓宽原坡道30cm,中间设人行通道;梯道涂装防滑材料,增设非机动车推行警示标识?。黄沙大道电器城人行天桥,通过颜色分区,黄色行人通道含盲道、蓝色非机动车道,规范通行秩序。人民南路西濠口、荔湾路、中山七路热气管、六二三路珠玑路等7座天桥,铺设高分子防滑层,解决雨天湿滑问题?。

目前荔湾区天桥改造以“安全、无障碍、分流通行”?为核心,后续项目可能结合居民反馈逐步推进。

知多D

人性化设计是广州天桥标准的重点

据广州市政园林局2023年相关报告,广州现有天桥428座,其中约23%存在不同程度的规划、设计或管理问题。

根据《广州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设计规范》,天桥桥面宽度则根据人流量确定,最小不得小于3米,商业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建议达到6-8米。荷载标准上,天桥需满足每平方米500公斤的均布荷载要求,确保大型活动时的人群安全。

人性化设计是广州天桥标准的重点。新建天桥必须配备无障碍设施,坡度不大于1:12,并设置防滑地面和双层扶手(高度分别为0.65米和0.9米)。同时要求设置雨棚、照明和监控系统,提高全天候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性。在导向标识方面,规定采用统一规范的标识系统,关键节点每50米应设置指示牌,并考虑盲道和语音提示等无障碍信息指引。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梁燕芬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