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大忙时节,总台记者来到四川省产粮第一大县——德阳市中江县,这里的小麦即将迎来大面积收割。但从田间地头到生产基地,这里的农民却显得气定神闲。

地处四川西部丘陵山区的中江县在5月中旬迎来夏收季,在永太镇记者看到,上万亩麦田此时此刻已经是一片金黄。田间地头,一窝窝鸭子在水渠中畅游,一位老大爷骑着小车准备回家,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


每天骑行出门,茶馆喝茶摆龙门阵,回家路上顺带看看庄稼和麦田,王大爷的日子还挺悠闲。


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村民 王孔林:麦子长得好。原因就是政策好,科学技术好。

王大爷口中的政策和科技好在哪儿?记者在一块麦田里寻找答案。汤永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长期蹲点驻村帮扶的专家,给记者现场揭秘。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汤永禄:最核心的就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怎么样融合是一个关键,我们针对长江流域稻茬小麦或者四川的稻茬小麦,从播种机的设计创新入手,简单把这种播种机称为“快乐播种机”。


记者了解到,当地粮食生产主要采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但一般来说,水稻收获后就进入秋汛期,土壤湿度黏度大,耕翻整地困难,加上大量秸秆还田,小麦播种质量普遍较差。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能在土壤黏湿、秸秆覆盖田面的情况下实现免耕高质量播种。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汤永禄:简单来说,就像我们两个键,一个删除键,把那些烦琐的工序删除掉;一个增强键,让播种、施肥、封闭除草这些功能提升。最后我要节约成本,也就是从种地到收获都是保持快乐的状态,他们的积极性就好。

那么种粮农民是不是能够从中受益,这种免耕技术和新型机械推广是否能为农民种地“减负”?记者随后来到当地生产基地合作社继续探寻。


四川中江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常滔:快乐播种机很简单,把种子、肥料加好,把需要的用量调整好,挂上我们的拖拉机,一溜烟一趟就可以种好。以前我们是两种机器旋两趟,现在所有的工作加起来一次就搞定了。除了把我们自己的地种好之外,也在对外进行社会化服务。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汤永禄:市场价还不到2万元,加上国家的补贴几千元,只有14000元左右。它的使用寿命还是比较长的,可能是六七年,平均到每亩地分摊的机器成本是1块钱。下一步还要提高产量,精准、精细、标准化,这样才能够实现绿色、高效。

尝到甜头的合作社负责人常滔如今种地更有信心了,这名“90后”的新农人和自己的爱人一起回乡打拼,带领当地农户扩大种植面积,还搞起了数字农业。


四川中江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常滔:非常有成就感,以前都是30个人来干这一片地,现在我一个人就干了,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有实力,觉得蛮轻松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