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规范义务教育阳光招生程序,切实保障每一个孩子公平享有优质义务教育机会。

  阳光规范招生,确保入学公平公正

  拱墅区成立义务教育学校阳光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教育局分别设立招生工作小组,学校同教育局、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组成招生工作专班,形成三级联动机制,稳妥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公民同招”政策,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公办学校招生以户籍、居住证为入学依据,综合考虑符合条件的儿童户籍、父母户籍和家庭房产等因素,根据落户年限进行排序录取。民办学校“锁区”招生,在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一律摇号派位,随机录取;首次招生不足的民办学校,可在全区范围内补招一次。二是数智驱动招生入学工作。拱墅区教育局主动与公安、住建、数据资源局等部门对接,整合多部门数据打造招生工作一体化平台。2021年上线的“学区一点通”公众服务平台,集预警发布、学区查询、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发布公办小学“红黄绿”三级入学预警信息,供家长实时查询,以避免盲目追捧热点学区。2022年上线的“墅智入学”系统,实现了入学报名、审核、录取全程网络化。三是暖心护航,落细特殊群体入学保障。招生工作依法落实特殊群体入学保障,全区在校随迁子女共计24885人,实现100%享受普惠教育公办教育;特殊儿童少年832人实施“一人一案”、分类安置;军人、公安民警、烈士、高层次人才等群体子女,实行专窗服务、跟踪督办。针对多孩家庭子女,还创新实行义务教育“长幼随学”举措,切实解决家庭接送难题。

  强化教师交流轮岗,推动区域更高质量发展

  2021年,杭州市原下城和原拱墅两区合并为新拱墅区。面对义务教育学校“南强北弱”挑战,新拱墅区坚持“好教师”奠基“美好教育”理念,提振北部义务教育洼地,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北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一是实施交流轮岗倾斜性支持政策,健全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北部地区学校教师每月工资增加绩效奖励600元,年终教师发展奖金额外增加10%;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和荣誉表彰时,优先考虑拥有北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轮岗经历人员,并且北部地区学校人数比例高于南部地区;教师评定高级职称时必须具有薄弱学校任教3年经历。2023年在评优评先总数中,轮岗教师比例达到43%,形成“越交流轮岗越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依托名特校长工作室,加快优秀骨干全域融合和定向交流。名特校长工作室吸纳薄弱学校领导为学员,每学年组织不少于6次研讨活动,将学校管理工作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十四五”期间共培训薄弱学校校长113名。三是支持薄弱学校选派薄弱学科教师到名师工作室交流轮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学员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每学年定期开展4—8次活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按需送教,精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能力。“十四五”期间共培训薄弱学校薄弱学科教师1068名。

  优质学校引领示范,强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拱墅区发挥优质学校引领示范作用,着力缩小校际差距。一是以名校集团化为契机,实施名校引领计划。拱墅区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形式,组建了卖鱼桥、安吉路等37个教育集团,形成名校特色活动、特色项目、特色课程集团共享制度,以名校优质课程资源辐射引领带动底部抬升。教育集团名校整合校本课程、微视频等优质课程资源,组建集团分校优质课程“嫁接”项目团队,确保名校优质课程在集团分校落地生根。二是探索区域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机制,引导学校自主成立课程研修联盟,共同推动学校课程品质与内涵提升。课程联盟由优质名校牵头,6至8所成员学校共同参与,通过常态化研修与共享,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从单一学校到区域多校共享的转变。三是建立区域精品课程遴选和培育机制。为对接省、市义务教育精品课程评比工作,拱墅区每年组织1次义务教育精品课程遴选,确定候选精品课程。课程专家与教研员深入学校了解候选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并提供专业指导。拱墅教育资源云平台收录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资源,方便教师线上学习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2022年以来,培育省级精品课程9门、市级精品课程45门、区级优质课106门。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6日 第09版

作者:王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