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枝展示蜂巢。
地处四川南部的大凉山,较高的海拔,赋予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不少优质的农特产品。
2013年,刚大学毕业的“90后”姑娘何桂枝和来自凉山的男友一起回到了大凉山。在这里,她从一个养蜂小白,逐渐成长为酿蜜高手,她的蜂蜜事业也从铁锅煮瓶,发展成了标准化的“蜂蜜王国”。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聚焦何桂枝的成长故事,看这位“蜂蜜女王”是如何“酿成”的。
从一杯蜂蜜水开始
义无反顾奔向大凉山
谈及来到凉山的缘由,何桂枝笑着说,是因为爱情。“有一天,我和西昌男友回到家里,他给我泡了一杯浓浓的蜂蜜水,在喝下去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和小时候奶奶给我泡的那杯蜂蜜水一模一样。”
这杯蜂蜜水,让何桂枝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感到了温暖,与此同时,这个年轻的女孩也感受到了凉山蜂蜜的“资格”。
在男友亲戚家的蜂场里,何桂枝第一次见到了各种蜂蜜,大开眼界。当时,只有22岁的何桂枝和男友决定,要让大凉山的蜂蜜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好蜂蜜。
但当何桂枝回到家,向父母提及自己的决定时,立刻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再三说服不过,何桂枝还是背上行李,踏上了去凉山的火车。
三年走遍凉山
只为找到“资格”蜂蜜
要想让更多人知道凉山的好蜂蜜,那就要先找到好的蜜源。
就这样,何桂枝和男友淘来一辆二手皮卡车,几乎每天在路上奔波。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除了要跟蜂农们深入交流、品尝不同的蜂蜜,还要在本子上记录各种标准变化带来的蜂蜜品质变化。
3年时间里,何桂枝几乎走遍了整个凉山。她的手臂上不时出现蜜蜂蜇过的痕迹。就是在这样的坚持和努力下,何桂枝和男友逐渐找到了好蜂蜜的标准。
“2500、5、15、98%、0。”何桂枝给出了一串数字,“意思是,蜜蜂采的蜜来源于大凉山海拔2500米以上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蜂场方圆5公里以内没有大面积农业,没有工厂、养殖场,蜜蜂的水源没有污染;蜂蜜必须经过15天以上自然成熟的过程,给蜜蜂充分的酿蜜时间,让封盖率达到98%以上;养殖过程中,禁止喂养任何抗生素,禁止任何非蜂蜜的饲料喂养;灌装过程中,不能使用高温、不能接触生水。”何桂枝介绍。
为了“守住”这些标准,他们只能突击抽查蜂场、不定期巡检蜂场。同时,一旦发现有药物的包装,或者取样送检结果不符,何桂枝都会终止与蜂农的合作。这份坚持也让她真正在众多大凉山蜜蜂养殖者中站住了脚。
“目前已有30多户蜂农与我签约,按照这个标准来养蜂采蜜。现在我们也建了养蜂基地,成为中国养蜂学会的理事会员,还聘请云南农业大学蜂学系的专家做我们产业的指导老师。”一切,都在向着更专业的方向迈进。
12年造就“蜂蜜王国”
工厂年销售蜂蜜约200吨
12年的时间里,靠着一股韧劲,何桂枝的“蜂蜜王国”逐渐有了雏形。她还清楚地记得,2014年,她接到了第一笔“大单”——1900元。从用开水煮罐子、人工灌装蜂蜜起步,在一步步挖掘好蜂蜜的路上,何桂枝也在寻找自动化灌装和批量化生产的途径。
2017年10月,一个标准化的工厂主体完工。2018年,一条自主研究开发的原蜜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正式开动,每小时可以完成1200瓶的蜂蜜原蜜灌装。如今,何桂枝的工厂一年可销售蜂蜜约200吨。
意识到不能只靠原蜜销售,何桂枝大胆创新,把蜂蜜做成其他产品,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同时,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她所创立的大凉山本土蜂产品品牌“小酿蜜”,也登上了平台好评榜、回购榜等多个全国第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石芊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