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如同老旧的管道,易出现堵塞或破裂,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随之增加。#心梗#脑梗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比超40%,40岁后更是这类疾病的高发期。守护血管健康,以下6件事至关重要。



1.戒烟

香烟里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是血管“杀手”。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焦油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炎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研究表明,吸烟者心梗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 - 3倍,脑梗风险也大幅增加。

戒烟要趁早,即便多年烟龄,戒烟后血管功能也能逐步恢复。可借助尼古丁替代疗法,如贴片、口香糖,也可寻求心理干预或药物辅助。同时,要远离“二手烟”,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空气清新。

2.控制体重

肥胖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内脏脂肪分泌炎性因子,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脂肪堆积还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高血压、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数据显示,BMI每增加5,脑梗风险上升40%。

要将BMI控制在18.5 - 24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饮食上,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如白米饭、甜点,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并结合力量训练增肌减脂。

3.控制“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血管三剑客”。高血压冲击血管壁,促使脂质沉积;高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斑块的“原材料”;高血糖使血管胶原蛋白糖化,让血管变脆、变硬,三者协同增加血管堵塞风险。

要定期监测血压(<140/90mmHg)、血脂(LDL - C<3.4mmol/L)、血糖(空腹<6.1mmol/L),遵医嘱规范用药,如降压药、他汀类药物或降糖药,不可自行停药。合并“三高”者,每3 - 6个月复查血管超声,评估斑块情况。

4.限制饮酒,适当多喝水

酒精对血管有双重影响,少量饮酒可能短暂扩张血管,但长期过量(男性>25g/天、女性>15g/天)会损伤心肌细胞,升高血压和甘油三酯,甚至诱发房颤。而充足饮水能稀释血液黏稠度,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男性每日酒精摄入应≤25g(约1瓶啤酒),女性≤15g。晨起、睡前各喝200ml温水,全天饮水量≥1500ml(肾病者遵医嘱),避免含糖饮料,可用淡茶、柠檬水或花果茶替代。

5.饮食清淡

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加速血管“老化”。盐分过量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反式脂肪酸升高“坏胆固醇”;糖分过多不仅诱发糖尿病,还加速血管胶原蛋白糖化。

每日盐摄入量应<5g(约1啤酒瓶盖),用香草、柠檬汁等替代部分盐调味。食用油选橄榄油、茶籽油,每日用量≤30g。少吃加工食品,如香肠、蛋糕,外卖选少油少盐的轻食套餐。

6.规律作息

熬夜时,身体应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天)干扰脂质代谢,加速动脉硬化。研究发现,长期熬夜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正常作息者高48%。

要固定作息时间,每晚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可听轻音乐或泡脚助眠。午休20 - 30分钟,缓解心血管压力。

血管衰老虽不可逆,但科学干预能延缓进程。40岁后,将这6件事融入生活,坚持下去,血压、血脂会更稳定,精力更充沛,心梗脑梗风险也会大幅降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