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破解代谢困局,探寻精准管理路径。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2型糖尿病(T2DM)及肥胖的患病率不断攀升[1]。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T2DM与肥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肥胖使得机体过剩的脂肪组织通过异常分泌炎症因子及激素,诱发骨骼肌、肝脏等器官的胰岛素抵抗[2],成为T2DM发生的诱因;而长期高血糖状态可损伤细胞功能,加剧体脂堆积并协同高血压、高血脂,共同驱动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的进展[3]。这种互为因果的病理循环,正成为代谢性疾病防控的关键挑战。

为系统解析这一复杂病理机制并探索有效的临床干预路径,“医学界”平台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围绕T2DM合并肥胖的核心机制、药物干预策略以及长期管理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为优化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胰岛素抵抗:T2DM合并肥胖的致病机制

曲伸教授指出,在T2DM-肥胖的恶性循环中,胰岛素抵抗尤为关键。脂肪的蓄积和脂肪细胞的肥大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脂肪细胞过量分泌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直接干扰骨骼肌、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同时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肝脏糖原合成减少、糖异生增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能力下降,最终引发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而在胰岛素抵抗初期,胰岛β细胞通过代偿性高分泌维持血糖稳态,但长期高负荷状态会导致β细胞凋亡增加、增殖减少,驱动T2DM发生及进展。另外,持续高血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失衡,促使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高胰岛素水平直接刺激脂肪细胞增殖和肥大,尤其在内脏脂肪堆积,从而导致肥胖。

T2DM合并肥胖管理的药物方案

针对T2DM合并肥胖的管理,曲伸教授强调,药物选择应遵循“早期干预、靶点协同、长期获益”的原则,形成以二甲双胍为基石,联合新型药物的个体化方案。二甲双胍通过激活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抑制肝脏糖异生,增强肌肉葡萄糖摄取,同时改善肠道菌群、减少内脏脂肪堆积[4-6]。

临床研究显示,肥胖合并或不合并血糖异常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治疗6~12个月,50%以上患者体重减轻>5%[7],新诊断T2DM患者平均减重2.8~2.9k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1.78%,且腹部脂肪量减少[8,9];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患者10年以上)体重持续稳定(减轻约2.5kg)[10],UKPDS随访42年证实二甲双胍可降低肥胖T2DM患者31%心肌梗死风险、20%全因死亡风险[11,12]。

曲伸教授指出:“在药物干预方面,则需关注剂量优化与个体化监测,通过评估内脏脂肪变化、胰岛素敏感性及肠道菌群等指标,确保患者获得血糖控制、体重管理与长期预后的综合获益。”

长期管理:基于病理机制的全病程多维度干预策略

曲伸教授表示,对于T2DM合并肥胖的患者,减重与控糖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医患协同建立涵盖生活方式、药物干预、并发症监测的立体化管理模式:

生活方式

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是基础。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并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饮食上采用低升糖指数(GI)、高膳食纤维饮食,限制添加糖及酒精摄入,并借助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测、联合心理支持降低体重反弹风险。

药物干预

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可联合使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或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其中,SGLT2i 通过促进尿糖排泄、渗透性利尿及减少热量摄入发挥作用 [13];GLP-1RA 通过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及调节血糖激素发挥作用 [14]。两者与二甲双胍联用可为合并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的T2DM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增强减重效果并改善代谢指标。

定期监测

每3个月检测HbA1c、体重和腰围等指标,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自备血糖仪,按医嘱增加监测频次,重点记录饮食、运动或用药调整后的血糖变化。

上述管理策略可有效控制T2DM合并肥胖患者的血糖、改善代谢异常,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小结

T2DM与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肥胖引发脂肪炎症和器官胰岛素抵抗,驱动T2DM的发生;高血糖又加剧体脂堆积,加重代谢紊乱。临床管理需以机制为核心:药物上以二甲双胍为基石,通过多重机制改善胰岛素抵抗及体脂分布,早期联合SGLT2i/GLP-1RA强化控糖减重及心血管保护;管理上构建生活方式干预、药物个体化方案、并发症定期筛查的全程体系。通过精准阻断病理机制、优化治疗组合及全病程管理,可有效打破代谢羁绊,降低心血管风险,提升T2DM合并肥胖患者的长期预后。

专家简介


曲伸 教授

  •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

  • 曜影国际医疗(SinoUnited Health)内分泌代谢甲状腺中心主任

  • 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 主任

  • 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症研究所 所长

  • 同济大学甲状腺疾病研究所 所长

  • 上海十院肥胖症中心主任

  •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 肥胖与代谢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肝病与代谢学组 组长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预防控制委员会 常委

  • 上海市医师协会 内分泌与代谢医师协会 副会长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编委

  • 承担各类基金 30 余项(国自然 5项),发表SCI文章200余篇,主编《肥胖症》等专著10余部

  • 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三等奖等5项

  • 牵头编写了《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2021版)》《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

  • 主要专业方向为肥胖与甲状腺疾病

参考文献:

[1] Ruze R, et al. Front Endocrinol(Lausanne), 2023, 21, 14:1161521.

[2] Kang PS, et al.Curr Cardiol Rep. 2023 Nov;25(11):1555-1564.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4] Bailey CJ, et al. Nat Rev Endocrinol. 2012 Jun 26;8(8):449-50.

[5] Szymczak-Pajor I, et al.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22;15(7):810.

[6] Ziqubu K,et al. Int J Mol Sci. 2023 Jan 23;24(3):2227.

[7] Chukir T, et al. Obes Res Clin Pract. 2021;15(1):64-68.

[8] Ji L, Li H, et al. PLoS One, 2013, 8: e57222.

[9] Aghili R,et al. J Diabetes Metab Disord. 2014;13(1):88.

[10] Knowler WC, et al. Lancet. 2009;374(9702):1677-86.

[11] UKPDS 91. Lancet. 2024 May 17:S0140-6736(24)00537-3.

[12] UKPDS Group. Lancet. 1998 Sep 12; 352(9131): 854-65.

[13] 臧丽,等.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11): 889-893.

[14] Tian L, et al. Journal of diabetes, 2016, 8(6): 753-765.

审批编号: CN-GLUX-00035;有效期至2027年
5月16日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