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落入某种环境而不能自拔,那基本上就陷入了某种命运之中。

舒适的环境或糟心的环境,时间久了都会觉得理所应当,于是行为便受到了它的支配。

2022年12月11日晚上,青海,6名正在党校学习的厅级干部,一起喝酒,其中两人刚被确定为提拔考察人选,高兴,共喝了7瓶白酒。

当夜,其中1人死于宿舍。死了人,这场违规的酒局就捂不住了。于是酒局的幸存者成了官场的“牺牲者”,都还有幸上了央视。

2025年3月22日中午,河南信阳,5名干部聚餐,也很高兴,大中午干掉4瓶白酒。

当天下午,1人死亡。死了人,这场违规的酒局也没有捂住。于是,酒局的幸存者成了官场的“牺牲者”,都被通报了。

这俩事儿相隔两年多,相似度极高,不由让我想起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的名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其实,不仅秦人没空自哀,后人也没空哀秦人,更不存在所谓的后人复哀后人。不管是前人今人还是后人,要么忙着在自己的环境里折腾挣扎,要么忙着在自己的环境里喝酒庆祝。

每天都有人聚众喝酒,喝死人的情况毕竟少数,喝死人捂不住更是少数,喝死人没捂住还被通报就更是凤毛麟角,于是成了新闻。换个角度说,你看到的新闻往往只是某种现象的冰山一角。

2025年4月6日,湖南张家界永定区宋家湾村发生一起火车撞人事故,一名15岁的残障留守女孩命丧于从村里经过的焦柳线铁轨。此前,该路段已有至少17人遇险身亡。

2025年5月12日,湖南张家界永定区关门岩村发生一起火车撞人事故,致1人不幸身亡。于是,途经张家界的焦柳线上的火车撞死人的数字,成了“至少18”。

官场上屡有人聚众喝酒致死,张家界山村里屡有人穿越铁路致死,像是各自环境下的命运。

在至少18人死于张家界的焦柳线上后,铁路方面说,此前已决定对该区间实施防护栅栏封闭工程,今年2月份完成了现场踏勘任务,目前,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今年6月份开始正式施工。

这个说法说明铁路部门在努力“改变环境”了,他们也认识到光靠“宣传教育”当地村民不要穿越铁路是不能杜绝事故发生的。遗憾的是,最近这两人,死在环境即将改变之前。

同样,三令五申禁止吃喝,也没能禁得住有些官员豪饮,总不能给他们的嘴都安装栅栏吧。所以,说不定还会有豪饮丧命的事情发生,到那时这种事就不是新闻了。新闻总要有新意,一类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观众会麻。

喝酒不会麻,可以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因为它带给人的“快乐”会导致成瘾。

著名的哲学家及疯子尼采曾经总结过酒神精神——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象征着生命的原始力量、本能冲动和非理性精神,对他的崇拜仪式常伴随醉酒、狂欢和打破秩序的行为,体现了对个体界限的突破

国内哲学家孙周兴在阐述尼采的酒神精神时说,它隐含着“一种抵抗制度与否定规则的解构精神”。

搞哲学的就是有点东西,原来,喝酒是对现实的反抗、否定和解构。

想想确实很有道理,前述11人,违规违纪冒着丢官的风险——这风险远大于穿越铁路——聚众狂饮,这要是没点儿“反抗精神”还真做不到。

我能理解那些冒死穿越铁路的人,他们可能在反抗大山的束缚。但难以理解前述冒死豪饮的人,他们毕竟不是竹林七贤、陶渊明、李白、苏轼,到底想要借酒突破什么界限?

高兴,就喝酒;环境,即命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