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李白是一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古代“三好学生”。事实上,现实很残酷,李白纵有“诗仙”之才,却也是一生怀才不遇,

直到25岁,李白自认为学业有成,开始从蜀地前往中原寻找机会施展抱负。李白的诗歌很快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不幸的是,他从未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时,李白想到了泰山:古代很多人借用了“泰山”的力量。唐玄宗曾到泰山祭祀,他突发奇想到泰山等待皇帝再次光临泰山。

于是,在中原漂泊多年的李白于736年进入山东。当然,李白在这个时候是带着“遇贵人,学剑术”的想法来到山东。出乎意料的是,他一到东鲁,就在汶水河畔遇到了一位老人。

李白走近并问路,表达了他学习剑术和武术的愿望。出乎意料的是,他被老人嘲笑,老人说:“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这让李白非常生气。

虽然他和老人争论了很长时间,但他还是耿耿于怀。随着在山东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儒家学者。

李白发现,当时鲁地有着浓厚的周孔遗风遗俗。要求人们的言行必须符合“礼仪”的规范,一切行为都必须按照固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否则就会被视为异类。

尤其是以汶上翁为代表的鲁儒,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不理会外部事务,只注重读圣贤之书,思想极其保守。



但这次他们遇到了李白这位多才多艺、思想活跃的“杂学者”,李白的行为举止不符合当地儒生认可的“礼”。鲁的一些恪守礼教的儒家学者认为李白缺少“礼教”。

对于李白来说,他也非常不喜欢鲁地儒家学者的保守主义,非常鄙视他们只会咬文嚼字,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李白与汶上翁发生争执,看到这些人的迂腐行为时,因此,李白的杰作《嘲鲁儒》应运而生。

他讥讽的对象是岁数偏大的老儒生,这首诗的第一句:“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他的感觉是,这些白发苍苍的山东儒生只谈诗、书、礼、易、春秋,甚至到了晚年,他们也只限于寻找五经的章节和摘录。



然而,如果有人问起解决问题的对策,他们就会茫然无知。即便如此,他们平日里却装得一本正经,穿戴上十分考究。但他们符合“礼”的着装在现实中引起了一个很大的笑话:“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这句诗,我不再白话翻译了,大家都能看得懂是什么意思。接着,李白继续写:“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这句话意思是:难怪重视为天下服务、造福人民的秦朝宰相李斯不重视这些儒家学者。他们太死板了,只知道死读书。

接下来一句,李白表达态度:“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意思是,注重经世济用的李白与迂腐的儒生不是一路人。



最后一句则是鞭挞与谴责:“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这句话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一个意思。

李白的嘲讽并不包含脏话,但他生动地描绘了那些腐败庸俗、对世界一无所知的迂腐儒生保守和固执的本性。如今,成了“文骂”者争相学习模仿的经典杰作。

李白嘲笑腐儒,但尊重大儒。后来,他又写了“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表达了他对儒生一辈子死读书的鄙视。他还认为,鲁儒思想过于保守和狭隘,难以容纳智者。这时,李白的想象再次爆发:“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

鲁国小如一杯白水,怎么能容纳能在海中自由漫步的大鱼呢?当然,李白并没有用一根棍子杀死山东所有的儒生。



虽然他嘲笑山东的腐家,但他绝对尊重山东的文人和知识分子,如孔子、孟子等大儒。他钦佩像叔孙通这样适应性强、办事灵活的学者,并将自己归类为其中之一。

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根本上是因为他能够接受和吸收来自不同地区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并借鉴不同流派的长处。

李白甚至经常在自己的诗歌中使用山东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海鸟知天风,窜身鲁门东。”。山东造就了许多人才,李白不仅钦佩山东的思想家,还欣赏当地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和侠士的才华和行为。

李白在鲁住了近二十年,如果他非常讨厌山东人,他就不会在那里住这么久。只能说,山东一部分腐儒不受李白的欢迎,而大多数山东人则受到李白的高度认可和钦佩。



鲁文化以儒家礼乐文化为核心和灵魂。李白能够在鲁生活近二十年,恰恰说明他接受了鲁文化的大部分内容。

李白只是嘲笑那些顽固保守的儒家学者,他们不仅在山东,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只是鲁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源地,鲁的知识分子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其他地方更深。

人们可以看到,在李白的思想中,平等和自由是人民的权利。即使是一位带着两条鱼和一桶酒来拜访他的当地小官员,李白也热情地接待并与他一起喝酒:“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这种追求平等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就是“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然而,这种平等观念与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相冲突。



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的伟大诗人李白强烈反对和驳斥儒家继承下来的严格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嘲笑腐儒,这并不奇怪。毫无疑问,李白对第二故乡的依恋,蜀是他的第一故乡。

但李白在鲁生活了近二十年,这在他的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女儿平阳在山东长大,儿子伯禽也出生在山东。鲁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留下了许多诗歌和著作。因此,鲁可以说是李白的第二故乡,甚至杜甫、元稹等人都称他为“山东李白”。

李白还在山东结交了一群隐士朋友。李白和杜甫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在山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俩一起在齐鲁旅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流浪的过程中,他们穿越山川,吟唱诗歌和美酒,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就年龄而言,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对杜甫十分关心。杜甫对李白怀有极高的敬意,两人共同游历,在中国诗坛留下佳话。



因此,尽管李白不喜欢山东的一些儒家学者,但他在山东获得了更多。因此,李白的诗句,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未归。”

“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等诗句,更是清楚地表明他已经将鲁地当作自己的家园、游子的港湾。李白一生都在寻求报国的机遇,忙于奔波,遭遇了无数挫折,最终一事无成。

尽管李白在仕途中并未取得任何成就,但作为一名诗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