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公里最高时速、中老铁路顺利开通.....中国高铁闻名于世,却也招人眼红

为遏制我国高铁发展,日德两国竟联手断供高铁车轮,8000万美元订单一夜蒸发,甚至扬言:没有进口车轮,中国的高铁就是“废铁”

作为提供安全和速度的重要零件,高铁车轮的技术一直被日德意法四国垄断,我国一度100%依赖进口。

但西方万万没想到,中国却反手打出“王牌”,一招就化解了技术压制。



一、车轮上的“黄金生意”,被西方拿捏

动辄提速至300多公里时速的高铁,唯一与铁轨接触的就是车轮,为保证高铁能安全高速运行,车轮技术是重中之重。

但车轮的技术要求极其精准,即使是0.2毫米的误差,也存在巨大隐患。1998年德国运行的ICE-1列车,仅因为车轮钢圈破裂问题,就引发了一场101人死亡、105受伤的重大铁路事故。



我国高铁起步较晚,很难突破技术难度极高的高铁车轮。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完全依赖进口车轮。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进口一对高铁车轮起步价为60万元,价格高于普通车轮十余倍,而一列高铁就有十几对车轮。不仅如此,高铁每运行240万公里就必须更换新车轮。据了解,我国每年花在进口车轮上的金额就高达20亿元。

对日德意法出口国而言,这简直是车轮上的“黄金生意”。为了实现垄断利益最大化,西方国家对我们严防死守,制定了“三不原则”——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接受参观

更过分的是,当我国提出要用“市场换技术”时,西方却只是甩给我们一张设计成果图,连三维模型都没有,日本工程师更是不屑一顾:中国想要设计出高铁车轮,简直是异想天开。



二、国产车轮亮出“底牌”,中国制造反击

日德多国一贯的傲慢态度,令国人彻底看清西方的嘴脸。2014年,我国正式成立高铁车轮研发小组,下定决心实现国产自研突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国内科研人员日夜兼程下,2020年我国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型车轮,经过多轮测试,这款国产材质比进口表现更为出色,成本价也更低

彼时,日德以为自己仍能轻松牵制中国,便配合老美取消我国8000万车轮订单,企图彻底“摧毁”我国高铁事业,却没想到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反而促进了中国高铁车轮的量化生产。



2022年5月,印度发表声明表示要和中国签订3.9万高铁车轮订单,成为中国制造打破多国垄断的标志

近十年中国制造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是高铁车轮,智能机器人、就连原本落后的生物工程领域,这两年也迎来革新性突破。

此前,日方盯上了我国的瑰宝—“中药”,并对其中的“仙草”灵芝展开大量研究,他们发现其中的一种成分,对于固本扶正、滋补五脏具有明显的潜力,于是将其申请为专利“云芝多糖”,并据为己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研究所决定将属于中国的灵芝夺回,国内提供了大量的相关实验数据,以“云芝糖肽”的名称重新确立了灵芝的地位,其落地成果“五色灵芝”,多糖含量超过40%,远超市场同类品三成以上。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广西岑王老山的天然灵芝产地,国内更多的中老年人群可以享受到“五色灵芝”,以维护身体健康、调体避病。

如今国内物流条件相当成熟,仅京东官方店铺,就累计获得千万人群青睐。据最新数据,该品不仅迅速夺回国内超七成市场份额,海外订单也在逐年上涨。

在西方垄断的环境中,我国没有选择妥协退让,这才有了与之抗衡的“底牌”,彻底告别进口困境。

三、远销海外,打造中国制造“金名片”

截至2024年底,国内高铁运营里程已累计4.8万公里,全球第一。

高铁技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还是驰骋于欧洲的塞匈高铁,已然成为中国制造走向海外的“金名片”。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出口量跃居全球首位的新能源汽车,美多次打压却依然领先的无人机,后来居上的“五色灵芝”......各行各业的技术突破共同支撑起了中国制造的“荣耀”。

正如外媒所言:中国制造,决不可被低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