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深风暖,夏近绿浓。在这个礼赞劳动、致敬工匠的时节,嘉定区总工会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匠心筑梦”系列报道。今年,嘉定区共有2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14人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6家单位获上海市模范集体。5月10日起,嘉定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部分获奖代表,通过深入讲述这些奋斗者扎根嘉定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劳动者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担当。

从一位跨行的“葡二代”成长为葡萄种植管理能手,上海马陆葡萄公园总经理、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副所长单涛用近二十年的学习和实践,带领团队升级葡萄主题公园,开创“农业+现代服务业”体验式消费模式,打造葡萄“母子”品牌协同发展,带动种植户共同致富。5月9日下午,在庆祝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上海市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单涛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嘉定这片土地的热忱和对葡萄品质的执着。


从“三尺讲台”到“百亩葡园”

每天一早,单涛都会骑着单车穿梭于种植基地,仔细察看葡萄的生长状况,跟进销售订单,一直忙到下午五点半闭园。“天亮下地,天黑回家”,成为他十几年如一日的日常。

二十年前,单涛是老家山东的一名中学校长。2006年,他做出决定——辞职来嘉定,接过父亲单传伦手中的接力棒,投身葡萄种植事业,自此和马陆葡萄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上海家喻户晓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马陆葡萄是上海郊区当之无愧的果品“金字招牌”。从栽下第一株巨峰葡萄到如今的“葡萄名镇”,马陆葡萄历久弥新的背后,是单传伦、单涛父子两代匠人的用心和坚守。

1980年,嘉定马陆园艺场初建,单传伦作为技术员,将2.2亩巨峰葡萄引入这片土地,1983年亩产便达4000多斤。当时,在社办企业工作的农民一年工资800元左右,而一亩葡萄收入就有四五千元左右。“种3亩葡萄,两年就成万元户”的口号,让马陆掀起了一阵种葡萄的热潮。上世纪80年代末,马陆地区葡萄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约占市郊葡萄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由此拉开了葡萄产业蓬勃向上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成立,控产栽培、果穗套袋、设施栽培等一系列技术提升方案相继提出;本世纪初,“马陆葡萄”商标注册、马陆葡萄主题公园落地。2006年,单涛加入葡萄事业时,马陆葡萄已经历了产量效益、质量效益阶段,正大步迈向品牌效益阶段。

彼时的马陆葡萄虽已小有名气,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种植模式挑战重重。2013年,单涛扛起了葡萄主题公园转型的重任,开启精品葡萄发展之路。“父亲常说,做农业要有情怀,更要靠科技。”带着这份信念,他扎根葡萄园,白天穿梭于田间地头观察作物长势,夜晚研读农业专著,将教书育人的严谨转化为精耕细作的匠心。


“葡萄和人一样,环境好长得就好。”单涛带领团队率先践行“做一流农产品,要从维护生态环境开始”的生产理念,制定了一套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创新了一套葡萄轻简化栽培模式,并带领团队成员主持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葡萄品种结构优化及精细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辐射推广600亩。该模式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可使每亩地肥料施用量减少50%,土地管理面积减少70%,劳动力降低30%。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单涛提出了葡萄品种“调早调优”的发展战略,抢占春末夏初及秋末的市场空白期。曾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早中晚熟品种,将品种由原来的早熟、中熟、晚熟三大系列细分为特早熟、早熟、早中熟、中熟、中晚熟、晚熟、特晚熟七大系列,并将早中晚熟品种结构的比例调整为3:5:2。当前,马陆葡萄已经从最初的“巨峰”品种,扩展到现在的阳光玫瑰、绍星一号、京蜜、早霞玫瑰等120多个品种,每年量产上市的品种达60多个,上市期可从5月底持续到10月上旬。品种丰富、品质上乘、上市周期长,成了马陆葡萄的特色优势。

“传帮带”撬动大产业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单涛始终牢记父亲教诲。2007年,父子二人商议后,决定将“马陆”牌葡萄商标无偿转让给政府,同时申请注册了马陆葡萄的精品商标——“传伦”牌。

多年来,单涛以葡萄主题公园为核心生产基地,带领整个马陆地区葡萄产业升级换代,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母子品牌”协同发展模式。目前,马陆已有28家农户成功申请商标,形成了“管家”“品冠峰”“海澜力”等各具特色的企业品牌集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徐海峰就是其中之一。


2001年,徐海峰在家乡马陆大裕村租了20亩地试种葡萄,两年后,种植收益已超过了他的工作收入。在技术支持下,徐海峰所在的展信葡萄合作社已种植了夏黑、巨峰、巨玫瑰等多个品种,还获得了“上海市水果标准园”称号。

马陆葡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每到葡萄丰收季,马陆镇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葡萄园卖葡萄和开放采摘。从“提篮叫卖”到“足不出户卖葡萄”,正是源于单涛对于“地产地销”模式的大胆创新。

“对上海本地水果消费市场来说,地产地销的马陆葡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葡萄在树下才最好卖。”单涛说,作为中国第一家以葡萄为主题的公园,他和团队开创了葡萄产业“一产+三产”的销售模式,立足葡萄文化,结合乡村旅游,每年吸引约16万人次的游客到马陆进行体验式消费。这也成了全国葡萄产业的一面旗帜,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种植户及学者4000余人前来参观考察学习。

“试验田”里育初心

葡萄销售只是一方面,如何带动整个葡萄产业提质升级才是单涛团队的终极目标。在葡萄主题公园的500亩基地中,单涛专门划出50-60亩“试验田”专门用来试种新品种,并且会根据市场反馈,选取效益好的品种向农户推广。

“做农业要凭良心,不能只想着产值,还要多想着为社会做点什么。”父亲的这句话,单涛铭记于心。每年,他都会牵头举办“葡萄早熟品种展示暨葡萄产业发展论坛”和“马陆葡萄中晚熟品种品鉴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种植户,讨论葡萄产业发展、现场推广新品种。


近年来,单涛先后主持并参与完成了10余个重大科研项目,参与出版著作3篇,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3篇,拥有植物新品种权1个。他还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科研和生产团队,其中3人获中级农艺师资格,1人获高级农艺师资格,还有20余名为生产经验丰富的种植技术人员。“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我的使命,是让马陆葡萄的‘甜蜜’惠及更多人。”单涛说。

从1986年上大学的假期开始帮父亲卖葡萄、看园子算起,单涛与马陆葡萄的羁绊已历经三十多个春秋。借助马陆葡萄不断扩大的品牌效应,2024年,他又首次尝试推广单串精品包装、按串销售定价,让“优质优价、精品高价”的理念深入种植户的心中。


如今,一条融合了马陆葡萄主题公园、乡村振兴七景、嘉源海国际艺术中心、嘉源海美术馆、宏泰园、远香湖等景点,串起葡萄产业农旅文融合发展的“葡香艺海”乡村振兴旅游线路已新鲜出炉,市民游客不仅可以体验葡萄采摘田园野趣,还能参与葡萄酒酿造、中晚熟葡萄品鉴会等活动。

谈及未来,单涛目光坚定地说:“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与人才,我希望把毕生所学传授给更多年轻人,让‘马陆葡萄’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也让更多乡亲共享乡村振兴的硕果。”

撰稿:杨育杰

编辑:袁悦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