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我们党始终注重作风建设,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三大作风”,再到“两个务必”,党的作风建设贯穿于党的发展历程,在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中把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上海市档案局(馆)携手推出“档案里的作风建设”系列报道,聚焦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作风建设中的生动实践与宝贵经验。透过泛黄的文件、珍贵的手稿,回溯初心,启迪未来,与读者共勉。

厉行勤俭节约是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曾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国家财政开支的平衡以及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各级单位是如何响应号召,贯彻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方针的?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一批档案文献,详细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全市开展节约运动的情况。


1952年上海增产节约委员会工商组接待室(上海市档案馆藏)

全市大检查后,发现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1951年10月,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中共中央确定了“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方针,动员全国人民开展一场爱国增产节约运动。

档案显示,当时的上海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贪污现象。比如,上海各国营纺织厂从1949年6月至1951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因产品不合格、管理不善而造成浪费达1500万元(旧币,下同)。1951年,上海粮食公司因领导官僚主义严重,造成600多万斤粳米霉烂变质,损失达140万元等。各种费用的虚报侵领、利用职权敲诈勒索、涂改账目、挥霍公款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为此,上海决定首先从党政领导机关开始,认真贯彻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

1951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各级精简节约委员会,下设财经、编制、机关生活、区政、宣教、检查六个组,分别负责有关精简节约运动中各项具体工作。次月,市政府精简节约委员会发出工作指示,就方针、步骤、组织领导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希望各单位抓紧时间,由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发动群众,展开民主讨论,制订本单位的具体方案并立即执行,同时要求尽早取得初步成绩。

新成立的各级精简节约委员会先着手进行机关房屋、汽车、水电、办公、招待及其他供应费的节约事项与浪费的检查,后通过召开市区两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全市各级党政会议,向干部动员,向群众宣传,并组织检查组开展全市性大检查。经初步检查统计,发现解放后上海各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现象,其中问题最突出的是企业单位。具体表现在管理不善不严、计划不周、积压物资、霉烂损耗及商品流转费用上面,其他如汽车使用、会务接待、展览、出版等方面也弥漫着铺张浪费的风气。

底数摸清以后,一场场节约活动在各级单位中拉开了帷幕。


1950年11月上海第十六棉纺织厂挂起节约横幅(上海市档案馆藏)

各单位都精打细算起来

“开展精简节约运动,中心任务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的大张旗鼓去进行,一样的首长负责。”当时,中共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委员会的一份通知这样强调精简节约运动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浪费情况,市政府精简节约委员会提出在编制方面,应紧缩上层,充实下层,加强区的工作,同时研究合并重叠和性质相同的机构,减少层次,简化公文手续,克服文牍主义;在机关节约方面,制订机关行政费用节约计划,一般要求节约的数字以本年度8、9、10三个月实际支出平均数的20%为准;在房屋的使用方面,除坚决执行不租、不买、不建外,在没有新规定前,按照1949年所规定的房屋使用标准进行调整;在汽车使用方面,除办公车由上级统一规定外,各单位的业务车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明确使用范围,提出具体数字、用途,上报批准。

在党和政府号召下,各级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市纺织工业局成立增产节约办公室;团市委发布《动员全市青年积极投入到增产节约新高潮的号召书》;华东纺织管理局举行增产节约动员大会,提出必须克服现有的浪费现象,以及1952年度的增产节约任务。

根据档案,当时夜校的预算都普遍减少,11月总预算是2200万元,12月已减少到1520万元。机械制造训练班使用的电灯原有约2000支光(瓦),后来通过合理化改造,电能消耗减少了近一半。

又如,文工团过去排演话剧的道具布景等费用都是由团长大约估计,浪费的地方很多,后改为由全体团员共同讨论。排演话剧《抢救》时,原定预算要1300多万元,但是经过大家商量,尽量想办法、借道具、利用旧东西后,支出便大大减少。这样精打细算的例子还有很多。

各方积极努力之下,上海社会整体风气为之一新,许多工厂创造了生产新纪录和节约成绩。有学者指出,这场增产节约运动对于国家经济恢复和财政状况的好转、党员干部纪律的整肃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50年代上海工人利用废旧料改装之节约号公共汽车(上海市档案馆藏)

为各行各业精简节约当好表率

到了1957年,为响应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开展增产节约活动的号召,贯彻勤俭建国方针,上海又开展了全市性大规模机关节约活动。

当时,上海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上海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依照1954年9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将市人民政府改为市人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各级机关节约方案》并发布施行。这一方案共12条,内容涉及办公用房面积、机关公用事业经费开支、会议活动费用、机关用车、机关食堂节能等多方面。此后,各机关单位纷纷行动起来,采取宣传教育、自我检查、制定细化方案等形式,确保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上海市粮食局1956—1957年机关经费节约情况(上海市档案馆藏)

机关节约活动的开展并非毫无阻力。市第一轻工业局办公室的一份报告就提到,“市人委规定1957年各单位公用经费每人平均定额比1956年分别降低30%—50%,在我局开始是有些思想障碍的。”原因在于,办公经费的降低让具体经办行政费用的工作人员感到困难,有些部门也信心不高。

为此,市第一轻工业局通过反复讨论,加强宣传教育,进行深入检查,逐笔逐项研究分析各项经费实际支出,发现了不少浪费情况,如积存的红油泥、铅笔、黑墨汁、铁夹等办公用品两三年也用不完等等。根据这些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1957年公用经费的各项节约指标比1956年实际支出降低33.95%—42.63%。

倡导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省纸张及办公文具、控制话费支出等也是当时各单位普遍采取的措施。如市机管局要求后勤管理部门定期检测水龙头与水管,发现漏水问题及时修理,延长机关内卫生间的自动放水时间,并在坐便器的水箱内放置半块砖。通过以上措施,节水率达30%。市化工局规定永久性材料或上报的材料可使用较好的纸张,临时性材料或内部通知等文件可适当降低纸张质量,各处室应尽量减少下发表格,提倡利用废纸,建立纸张收发核算制度和定期废纸回收制度,以督促节约用纸。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20世纪50年代的历次节约节能活动中,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要求各机关单位带头做好本单位的增产节约运动,为全市各行各业的运动开展当好表率。因此,政府机关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从一开始就走在了全市前列,对其他领域的增产节约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不仅起到了正风肃纪的作用,更为社会主义建设铺就了扎实的基础。

原标题:《20世纪50年代,上海各级单位为什么要厉行勤俭节约?》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1950年代上海节约开支展览(上海市档案馆藏)

参考资料: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相关档案;贾秀堂:《新中国初期怎样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解放日报》2019年10月29日,第16版;邱志仁:《勤俭建国增产节约——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国档案报》2020年12月4日总第3611期,第一版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程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