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但他死后,国共同时为他发讣告、悬挽联。
万人送葬,哀声震野。
一个军人,引发这一切,只因为两个字:值得。
——《壹》——
他是“打日本最狠的人之一”
黄埔军校三期,有一匹黑马,没人注意他,直到实弹演习,他带人翻山越岭,从侧翼绕过,一轮突袭“干掉”了全班,教官当场起立鼓掌,他的名字叫戴安澜。
他的战场,从不在课本里,只有尸堆和枪声。
1924年,他从安徽走到广州,走进黄埔,那年他27岁,比同班人大一轮,他不是少年英雄,是带着旧军队的经验、也带着一口气来学真本事。
他不爱说话,操练时总是第一个站好。
军纪检查,他带人主动举报自己违反了灯火规定,全队受罚,他说:“战场上,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毕业后,他没有背景,调去地方军队,从排长干起,那几年,他像野草一样长,不靠人情,不走关系,纯靠打仗升官。
1937年,抗战爆发,戴安澜时任第五军200师副师长。
这支部队刚换了美械装备,是国军中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也正是这支部队,在台儿庄打响了他的名字。
陶墩,是日军重兵驻地,敌军布防严密,火力凶猛,白刃上去,就是送死。
戴安澜连夜召集营长开会,他不看地图,只问两个字:“谁敢打?”“我!”三营营长站出来,眼睛通红。
戴安澜没多说,拍了拍他肩膀,转身走人。
第二天拂晓,三营火攻陶墩,前锋炸毁弹药库,敌军一夜后撤三公里,朱庄,是日军退守据点,戴安澜亲自带队夜袭,三小时内全歼据点守军。
他说:“日本人不是神,是人,人会怕、会死,就能打。”
这一仗,他得了“华胄勋章”,蒋介石也记住了他,说他是“黄埔的脸面”,可他不服这句评语,他说:“我不是脸面,我是拳头。”
——《贰》——
昆仑关,是他打得最狠的一次
1939年,南宁告急,昆仑关,是广西的咽喉,也是中国西南的心脏,一旦失守,滇缅线就没了,物资进不来,战争会变天。
日军动用了第五师团,这是他们的王牌,参加过南京战役,血腥而残暴。
戴安澜带着200师奉命前往,到达前线,他第一件事是带参谋爬上对面山头,他说:“站在敌人位置,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日军有碉堡、有高地、有炮火支援,他们不认为中国军队能攻下来。
但戴安澜不是普通指挥官,他从不在指挥所坐等情报,他混在突击连,夜里亲自探路,一次差点被流弹击中,翻身滚进水沟,身上挂彩。
他爬起来,什么也不说,只把地图卷得更紧,200师打了七天七夜。
每夜都有小队潜入敌后切断补给,白天强攻,晚上骚扰,士兵们眼睛发红,嗓子沙哑,不喊冲锋口号,只喊一个字:“打!”
最血腥的是12月18日凌晨,敌军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督战,派出主力反扑。
戴安澜下令不退,他将第598团扔进敌阵中,自己带突击队从左翼包抄,一发炮弹击中他身后的指挥台,他扑倒、耳朵流血、嘴里全是泥土。
他吐了一口血,继续用电台喊:“左突右堵,正面顶住。”
那一仗,打到刺刀对刺刀,打到子弹用尽,打到整个关隘变成修罗场,日军后撤前,中村正雄被击毙,第五师团残兵败退,昆仑关保住了,广西保住了。
蒋介石发来密电:“此役大捷,戴安澜可为青年将领之范。”
可他不看,电报拿在手里,几小时后才打开,他只对一件事上心,收尸,他一个人走到战场中,蹲下身,把第一名阵亡士兵的胸牌擦干净,一字一句念了出来。
旁人不敢出声,他说完,站起来,只说了一句:“这是我戴安澜的兵。”
——《叁》——
他的死,让万人自发哭了三千里
1942年,局势突变,日军南下缅甸,意图切断滇缅公路,英军节节败退,远征军入缅,是一次生死赌局。
戴安澜率200师为先头部队,没有空军,没有坦克,只有步兵。
对手是从南洋一路杀上来的日军“南进支队”,第一战,同古,敌军三万人,他带八千人守七天,炮弹只够两天,他分给每个排两支步枪,弹药靠缴获补给。
第七天,战壕塌了,手榴弹扔完,士兵用刺刀、石头、甚至牙齿,咬着死撑。
同古守住了,后方运输线得以转移,美军顾问称他为“全亚洲最有进攻意识的中国军官”,第二战,棠吉,敌军后撤,他不放。
一路追击,昼夜不停,他说:“日本人怕我们咬住,就别松口。”他咬住了,但也因此走进了死地。
1942年5月,在缅北茅邦村,部队突围,戴安澜骑马在最前方,日军伏击,从树上开枪,他中弹三次,胸、背、大腿,全是血。
他倒下前还喊了一句:“200师,不能断!”
他没有当场死,被抬回临时指挥所,还睁开一次眼,医生说不行了,他笑了一下,说:“知道。”那一晚,军官给他擦血,他说:“别浪费水,用来煮饭。”
天亮前,他死了,38岁,遗体无法运回,只能就地火化。
部队跪成一排,用枪托敲地,为他送行,每一枪都沉,每一下都哑,像埋葬一段钢铁时光,遗骨从缅甸运出,回国途中,每到一地,百姓自动聚集跪迎。
从云南到广西,从广西到安徽,三千里路,万人送别。
这不是命令,没人指挥,没人通知,他们只是听说:“那个打日本打得最狠的人,回来了。”
——《肆》——
没有哪个将军,能让国共一起低头
国共合作,那是一纸协议,但共同悼念,是撕心裂肺的共识。
1943年,广西全州,湘山寺,国葬现场,万人到场,挽联并排,左边写“黄埔之英”,右边写“民族之雄”。
主持人是李济深,国民政府资政,而站在台下的,有共产党地下党员,也有八路军代表。
从蒋介石到毛泽东,从周恩来到白崇禧,都为他写下悼词,这不是常例,更不是形式,是一场冲破党派界限的纪念。
蒋介石亲书挽联:“虎头食肉负雄姿,马革裹尸酹壮志。”
毛泽东赋诗纪念:“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他不常为国军将领题诗,但这次他写了,全文六句,没有一句假话。
连美国总统罗斯福都为他追授“懋绩勋章”。
这是美国对盟军最高级别的军事荣誉,在整个远东战场,拿到这个勋章的中国人,只有一个:戴安澜。
史迪威称他为“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而在安徽芜湖,他的墓前,刻着毛、周、蒋的文字,三个人,在那个时代,很少同台,但在这块石碑上,他们都低头了。
你可以说蒋先云也英勇,但他倒在内战前线,你可以说郑洞国有功,但他晚年太多争议,杜聿明也被两岸纪念,但他投降过,争议太多。
只有戴安澜,战死他乡,无污点、无争议、无遗憾,他没有留下政治立场,只留下一句话:“打赢再说。”
那些送他归来的百姓,不知道他在哪读书,也不管他是哪党的,他们只知道:这个人替他们挡过子弹,死在外头,就该接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