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按照《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将作为同盟国之一,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对日作战,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

同时,中国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和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的双重领导(前线总指挥为杜聿明),全军9个师共计10万兵力出国作战!



但是,进入缅甸战场的中国远征军,也付出了十分惨烈的代价,第一次反攻时伤亡过半,第二次反攻仍牺牲数万人,全军伤亡合计6.7万人,多数还是非战斗减员,很多远征军将士长眠在野人山。

因为远征军并非是在国内作战,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甚至是无人提及,令人无不惋惜。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国内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国府还要派出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去千里之外的缅甸对日作战呢?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中国远征军的那些事!

其实,国府并非是一厢情愿派出远征军,前往异国他乡作战,而是鉴于国内窘迫的军事生产规模条件而迫不得已。

说白了,当时国内的工业能力,完全支撑不起战争物资的庞大消耗,自然就需要大量进口或者国外军事援助。

但是,国外想要运送物资补给到中国,自然需要运输通道,无外乎就是陆路和海路通道。



抗战爆发初期,沿海港口还在国民政府手里,物资补给都可以源源不断输送,问题还不是很大。

但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军大规模封锁了中国的沿海贸易通道,控制了制空权和制海权。

那么,这就导致外来军事援助,无法从沿海进入内陆,而当时唯一能够提供外援的通道,便是西南边陲的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起点位于中国云南境内的昆明,终点在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



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便敏锐察觉到日本一定会切断中国的外来物资补给线,想让工业能力薄弱的中国,最终不战而降。

所以说,在龙云的建议下,国民政府便下令修建滇缅公路,小孩、老人、妇女齐上阵,用生命和鲜血,最终修好了这条外援通道。

从此,抗战时期的不少外来军事物资,都是先走海路运到缅甸仰光港口,再从仰光下船装车,通过陆路—滇缅公路,最终运往中国境内。

当时,中国抗战所需的90%以上的药品、钢材、汽油、武器弹药、卡车等战略物资,都完全依赖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还有蒋夫人的钢琴)。



当然,日军大本营也十分清楚滇缅公路对中国的重要性,滇缅公路一旦被切断,没有武器物资补给的中国军队,抵抗能力将会越来越差,亲日派也会更加肆无忌惮。

1942年春,日军便派遣山地军开始入侵缅甸,战略意图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是截断滇缅公路,让中国彻底失去外援支持,逼迫国民政府投降。

然后,另一方面就是打通缅甸,进而入境云南北上,最终占领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以达到中国战区终战目的,并回防兵力至太平洋战场。

但是,日军想要全方位占领缅甸,也绝非易事,毕竟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



虽然说,英国在缅甸有驻地殖民军,但是只有2个师,战斗力一言难尽,加之英国的精力又放在欧洲战场,无暇东顾。

同时,面对日军山地军的强大攻势,英军根本招架不住,仰光失陷后,重庆国民政府内心也是忧心忡忡,便紧急向英军联系,将派远征军入缅作战。

对于中国而言,想要保住滇缅公路,维系抗战的战略物资补给,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但是,英国人却并不愿意远征军入缅作战。按照英军方面的意思,日本人进攻缅甸就是为了掐断滇缅公路,然后北上进攻中国,并不是主观和英国开战。



同时,苏联也是强烈反对中国入缅作战,斯大林想要看到的就是,中国被日本团团围困,最终只能全面依靠苏联,脱离西方国家阵营。

但是,英国人很快就被日本打脸了。

1942年1月,日本军队越过泰缅边境,全军冲入缅甸,英军没有丝毫抵抗,一路狂逃,后面实在没法就向中国求援。

但是,英国人在乎的可不是滇缅公路或是缅甸,而是印度,丘吉尔当时之所以同意远征军入缅,那就是想让远征军保护英军撤到印度。



但是,好说歹说,中国远征军终于可以进入缅甸,保护滇缅公路通道了!

不过,英国军队战斗力可真是太高估了,本来防守仰光港口的英军,就应该全力备战,但是日军强攻仰光时,英军却是不战而逃,一路逃到同古。

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直接把仰光拱手让给日军,这直接将滇缅公路的补给来源给切断了。

在这紧要关头,前线总指挥杜聿明火速制定作战计划,命令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全师合计1万人),直接在同古歼灭追击英军的日军,并和英军合兵收复仰光。



要知道,第200师是当时中国首支机械化部队,在昆仑关战役中,便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是当之无愧的“铁军”。

不过,第200师面对的却是数倍于己的日军,日军凭借飞机、坦克、大炮、毒气弹,对着第200师的同古防守阵地,一顿狂轰滥炸。

由于英军背刺,并没有和200师合兵抗击日本军队,反而提前撤退,导致第200师侧翼防线暴露,在孤军奋战12天后,远征军牺牲了2000余人,歼灭日军5000余人。

最终,没有办法,在英军跑路,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为避免第200师全军覆没,杜聿明下令全师撤离同古,这就是历史上的“同古阻击战”!



不过,那批7000人的逃跑英军并没有捞到好处,在跑路到仁安羌后,便被3000名日军包围,缺水断粮,眼见突围不出去,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又向远征军求援,希望帮英军阻击追赶日军。

说实话,要不是指着这块地为国内运送战争物资,可能蒋氏都不会管这批英国人的死活,一纸电令下,就近远征军进行支援。

当时,刚刚抵达曼德拉的孙立人,便带领38师1000余人,前往仁安羌解围英军,最终在40度的高温下,激战两昼夜,终于把7000余名英军给解救出来。

这件事情,相当给国人长脸,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直接给孙立人颁发“帝国司令”勋章,而这便是著名的“仁安羌大捷”!



不过,日军眼见英军战斗力如此低下,便觉得缅甸这块殖民地势在必得,便在1942年的4月,以日军第18师团为主力,从泰缅边境斜插直逼腊戍。

腊戍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距离云南边境100多公里,既是滇缅公路的终点,也是仰光物资运送云南境内的中转区域。

一旦失守,这便意味着远征军的后路回国路线被切断,也意味着滇缅公路直接暴露给日军,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杜聿明在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深入缅甸腹地的远征军,紧急回撤保护腊戍。



但是,后方总指挥史迪威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远征军应该聚集强大军力,在曼德拉和日军举行大规模会战,再徐徐回撤腊戍。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日军第10师团的目标根本就不是曼德勒,而是云南境内,在曼德勒进行会战,不但不能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反而自我切断了回援路线,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为此事,杜聿明和史迪威两人矛盾激化!

最终,在1942年4月29日,腊戍守军力战不敌,日军成功占领腊戍,从仰光运至腊戍的军事物资,全部被日军收缴。



随后,日军开始兵分两路进攻云南,一路从怒江方向进入中国,另一路便是从缅甸的密支那进入中国。

最终,实在没有办法,国民政府下令炸毁怒江方向的惠通桥,才把日军勉强抵挡在怒江西岸,而远征军想要回国就只能从密支那绕道。

但是,密支那很快也被日军攻陷,这就意味着缅甸境内的中国远征军,彻底没有了从缅甸直接回国的路线,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下令远征军全力突围,回国修整。

当时,远征军还可以选择从印度绕道回国,但是英国有一个十分恶心的条件,那就是进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必须全部缴械,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印度回国。



此时,身为前线总指挥的杜聿明,一肚子窝囊气受够了,再也忍受不了,断然拒绝英国人的条件,直接下令第五军直属部队,以及廖耀湘的新编22师,选择从密支那正北方向的野人山回国。

但是,撤军野人山回国路线,也成为入缅远征军的一生噩梦!

野人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中、缅、印三国交界处的原始森林,这里常年瘴气弥漫,毒蛇、蚂蟥遍布,疟疾肆虐,受伤的远征军士兵因伤口溃烂化为白骨,沿途尸横遍野。

第五军,在野人山被困100多天后,第五军非战斗减员13000余人,幸好被美国空军搜寻到,才最终得以走出这片吞噬了不少远征军将士的“狮驼岭”!



虽然说,远征军的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万余人,伤亡5.6万人,仅剩4万人回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也展现了中国远征军在异国他乡作战的强大战斗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