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发改率是民事案件质量的“晴雨表”,也是司法公正的“试金石”。如何从发改案件中找准症结,举一反三,是每一位法官、法官助理的必答题。5月13日晚上,平潭法院举办《闽法讲堂·话岚图》之“岚法夜话”第四期——“如何提升民事案件审判质效”法官沙龙活动。实验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兴以及民事条线法官、法官助理参加活动。
「学习」
从“个案分歧”到“类案共识”
“我国对于小额诉讼采取的是强制适用立法例,且没有明确的案由限制,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必须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有些案件的关键事实需要不断追问细究,法官要依法释明、引导当事人充分举证。”民事审判庭翁才华法官、杨航光法官与大家一起学习二审法院对发改案件的相关情况通报以及典型案例的具体评析。两位法官根据文件内容,通过横向对比数据,结合典型案例,聚焦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审判程序等方面,谈问题不避短,提建议不空谈,为统一裁判尺度,破解发改难题凝聚智慧力量。
「交流」
从“经验之谈”到“破题之策”
“‘法’为基础,是裁判的底线,要明确权利义务;‘理’为尺度,要符合社会普遍认知的公平原则;‘情’为调和,关注家庭成员情感需求。”姚朝芬法官结合家事审判工作实际,分享家事审判“情理法交融”的审判“秘诀”。
“注重政治理论,要将政治理论融入司法审判实践;注重业务拓展,把握好AI等新兴领域与司法审判的结合;注重矛盾化解,既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公正裁判,又要充分运用多元化解手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卓维佳法官结合近期到第五期全国法院法官晋高培训的学习,与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分享“三个注重”。
“审判指标怎么看?”“审判管理怎么抓?”“要将‘数据压力’转换成‘质效动力’,实现指标优化与司法公正的双赢。”审管办翁奇震法官从审判管理角度出发谈了体会。
陈兴在会上指出,此次沙龙既是业务知识的学习会,也是实践经验的分享会,更是破解难题的求真会,并与大家共勉:以“学”筑基,锻造专业硬实力,打破“就案论案”的局限思维,将专业学习与类案规则、新兴领域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从业务的被动跟跑”转向“专业领跑”。以“改”破局,拧紧质量责任链,发改案件出现的法律适用分歧、事实认定疏漏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对发改案件要实施“一案一复盘”,多学习典型案例,避免同类问题反复发生。以“效”为先,激活审判新动能,期望大家做好“传帮带”,助力青年干警成长成才,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类案研判,从“经验主导”向“数据赋能”转型。
此次沙龙既是一次业务能力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审判理念的深度碰撞,更是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学查改”的重要举措。参与沙龙的干警纷纷表示,会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将个案精研的工匠精神与体系化建设的创新思维相结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审判实践的动力。
供稿:施静怡
编辑:王梦露
审核:郭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