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亲王家族在大清可谓极其显赫,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就有三位来自礼亲王家族,分别是礼亲王代善、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祖孙三代均是世袭罔替,另外还有2人被封为郡王、1人封为贝子、1人封为辅国公!有大清诸王之首,这一切对其他宗室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曾以代善为自己的接班人,后因代善之子密议投明和皇太极之事受连累,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代善虽然失势,但是父亲努尔哈赤在征讨宁远城不克的情况下,回转盛草途中突然死在了盛京(沈阳)市郊的瑗鸡堡。临死前没有交代继承人的问题,所以在他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汗位的问题就起了争端。当时有能力竞争汗位的只有后金四大贝勒。而这四人中,最有实力的就是代善考虑到自身的实际,再加上自己的儿子岳托、萨哈廉也是皇太极的支持者。于是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会时,代善首先发言,对皇太极说:“汝智勇胜于我,汝须代立。”他又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一是“深契先帝圣心”;二是“才德冠世”。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
大清皇帝皇太极死后,顺治登基前,当时的环境更加危险。清廷两大势力,一方是皇长子豪格,一方是睿亲王多尔衮。这次,代善更是聪明,谁即位他都欢迎,反正没他自己事。最后他在皇太极妃子大玉儿劝说下,还是推选了顺治帝。代善的两个儿子却倒向了多尔衮,这次的结果就是他损失了一子硕托。此举给睿亲王多尔衮一个下马威,告诉他不许胡来,另一方面也是给代善很大的刺激,使他重病卧床。
代善病逝后,康熙皇帝曾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一生:“忠冠当时,功昭后世。”给他上谥号为“烈”。他死后被葬在了北京香山脚下的正红旗村。
克勤郡王岳托是代善的长子,22岁便立有军功,32岁主管兵部。一生也是戎马生涯。和父亲一样对清朝忠心耿耿。岳托在37岁时,在努尔哈赤孙子辈中第一个被晋封和硕成亲王。他性格直率,他因为“谋逆”大贝勒葬古尔泰等罪论死。皇太极虽赦免岳托不死,却把他的爵位连降二级,由亲王降为贝勒。
岳托被降爵后,心里一直赌气。第二年,皇太极率八旗王公到演武场与蒙古使臣同场竞技。皇太极命语王大臣比赛射箭,岳托却说“臣不能执弓”。皇太极不答应,再三谕令他参赛。岳托勉强起射,接连五次把弓掉在地上。大概是引起旁观的蒙古贵族哄笑,岳托愤怒地把弓掷向他们。皇太极以“素志骄傲,妄自尊大”定了他的罪,解除他管理兵部的职务,爵位由贝勒降为贝子。后岳托病殁于济南。因为他战功显赫被追封为克勤郡王。据记戴说,岳托的死讯传到盛京,皇太极悲痛万分,大哭不止,罢朝三日。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父亲是萨哈廉,代善的第三子、岳托之弟。可谓虎父无犬子,勒克德浑在入关之初被封为平南大将军,接替豫亲王多铎负责平定南明的势力。由于勒克德浑迅速解除了清军在湖广战场上的危机,清廷对他的功绩十分赞赏。勒克德浑因前功,进封为顺承郡王,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之一。
勒克德浑的父亲萨哈廉过早殒落,却已在清初政坛有一定地位。除了骑马射箭之外,萨哈廉自幼喜爱读书,通晓满、蒙、汉文字,思路敏捷,很快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忠心耿耿地辅佐皇太极开创帝业。皇太极命诸贝勒直言时政。当萨哈廉提出“图治之道,在乎用人”的建议时,年仅28岁。他建议把选用人才提到治国的高度,在当时有特殊的意义。满族人口太少,人才有限,汉族中虽有大量优秀人才,却长期受到压制,得不到任用,甚至沦为满人的奴仆。萨哈廉强调重视人才,实际是要注意选拔汉族中的人才,这对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萨哈廉在其政治生涯中,曾多次上书,为后金政权的建设和完等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他眼光独到,见识敏锐。明军兵抵澡州城,连攻三昼夜,城池危在旦夕。该城守将阿敏以守城兵无本旗的人,仍旧安坐永平不发兵往救。结果四城尽失,伤亡惨重。皇太极盛怒。事隔不久,萨哈廉就在一次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抨击八旗各行其政的弊端,他建议向明朝学习,统一军事指挥权,日后有大征伐,应选择一贤能者为主帅。萨哈廉的建议,很快被采纳。这是后金一次重要的军事变革。
皇太极称帝之时,萨哈廉已经病重卧床。皇太极知道后,沉痛地说:一个国家哪有专靠坚甲利兵进行治理的?一旦疆土越来越大,直至统一中国,而萨哈廉这位懂得治理国家的才能之士已死,谁又能帮助我治理国家?萨哈廉病故后,皇太极深为悲痛,为萨哈廉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并追封萨哈廉为颖亲王。萨哈廉生前深得其叔父清太宗皇太极的赏识,皇太极曾说:清朝贵族子弟中,“启我所不及,助我所不能,唯有萨哈廉一人而已”。传说萨哈廉死后,皇太极昼寝凤凰楼,忽做一梦,梦见有人对他说萨哈廉请赐一牛。因此,祭奠萨哈廉时,多以牛为祭物。
萨哈廉生前只是郡王,死后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他的次子勒克德浑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郡王,算是对萨哈廉忠心耿耿的酬报。
礼亲王代善的孙子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是一位有智勇双全的亲王。康熙皇帝玄烨继位后,国内大局已渐趋平稳,杰书作为地位显麟的皇帝贵胃,除随驾或受命短时间外出,基本都是在京城的王府中生活。
康熙十二年(1673),爆发了历时1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康熙十三年(1674),康亲王杰书奉命为大将军,率领第三路大军前往浙江,进剿耿精忠叛军。在战斗中,康亲王的大智大勇,清军在他的指挥下屡战屡胜,收复了很多州县。康熙十五年(1676),清军在移师途中,遭到伏击,与叛军展开了白刃战。杰书此时正在军中,他的大旗被敌人的火器打烂了,炮弹不断在他身边爆炸,亲兵从附近破庙中拆来了门板,为杰书遮挡。但杰书毫不畏惧,指挥作战谈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大败叛军。不久,耿精忠无力抵挡清兵的攻势,被迫投降。
台湾的郑经盘踞在金门、厦门一带,康亲王马不停蹄,协百战之师横扫金、厦,期间,他推荐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康熙十九年(1680),郑军溃败,厦门、金门、铜山先后被清兵收复,郑经率残部逃回台湾。杰书凯旋之时,康熙帝亲自到卢沟桥迎接,荣誉达到极点。
康亲王杰书病逝后,康熙帝给他谥号“良”。康亲王靠着智慧与勇气,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乱,使大清得以继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礼亲王府也成了北京城诸王府之首,位于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西侧,即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占地约30公顷。王府规模雄伟、占地宽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是礼亲王府的大特点。
礼王世袭,从崇德元年(1636)到清帝逊位后三年(1914),共278年13代,因此也被人称“清代第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