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 9 月,我国举行了我军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次授衔大会,旨在表彰那些为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将领们。在此次授衔中,谭友林被授予少将军衔,然而,这一结果却引发了一些争议。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授衔结果公布后,谭友林的战友李达、王震、萧克等人对这个结果提出了意见。但他们并非认为谭友林军衔级别过高,恰恰相反,他们觉得谭友林应该被授予中将军衔,并且联名给上级写信,希望改变谭友林的军衔级别。
首先,从授衔依据来看,当时主要参考将领们的资历、战功以及在军中担任的职务。谭友林的资历十分深厚,13 岁便参加革命战争,19 岁就担任红二军团第 5 师的师政委,红二军团第五师在当时是主力部队。在红军时期,与谭友林担任相似职务的师长和政委在授衔时多为上将,如肖华、陈锡联、贺炳炎等。
论战功,谭友林也十分显赫。在红军时期,他参与多次战役,在忠保和板栗园战役中歼灭敌军两个师,还生擒敌军司令张振汉。抗日战争中,谭友林作为新四军第四师第 12 旅旅长,屡立战功。与他同期担任旅长职务的刘正被授予上将,腾海清被授予中将。抗日战争结束后,谭友林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云山战役中击败美军王牌骑兵第一师。
单从资历和战功来看,谭友林被授予中将军衔似乎更为合适。然而,从职务方面考虑,谭友林在解放战争时期并未担任更高级的职务,一直担任师政委,直到 1949 年 4 月才担任第 39 军副军长。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依然是副军长。回国后,他担任东北军区某部队副司令员及沈阳军区部队司令,这些职位均为正军级。按照职务级别,授予少将军衔似乎也说得过去。但综合资历、战功和职务来看,少将军衔又似乎偏低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谭友林的授衔情况,我们可以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在古代,将领的封赏也常常面临类似的考量。比如,在某些朝代,将领的战功和资历会被综合考虑,但由于各种因素,最终的封赏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人们的预期。然而,这些将领们往往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当时负责评定军衔工作的聂帅亲自找到谭友林,向他道歉,认为按照谭友林的资历和职务,应该授予中将军衔,因为同期的战友也都是授予中将军衔。但谭友林得知此事后却表示并不在意,他认为自己能在战争中活下来,儿女满堂,还当上了将军,已经很知足了。谭友林的这种豁达和高风亮节令人敬佩,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将个人荣誉置于身后,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