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nni

前年,母亲罹患癌症,不久后因此患上重度抑郁。

身为高中生的我无力面对家庭环境的巨变,也一度陷入抑郁之中。与家人共渡抑郁的一年,痛苦与希望并存,让我拥有了一段独特的人生体验。

母女先后抑郁,生活堕入深渊

母亲患抑郁症后,我的家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向温和能干的母亲整日病倒在床,几乎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也极度抗拒就医。

抑郁让她变得悲观消极,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如黑洞一般,将其吸入并碾碎。她时常哭喊说我们活不下去了,我备受压力,却不知如何安慰。另一方面,她又始终放不下对我的牵挂,认为只有留下钱去死才能不拖累我。有一次,我终于愤怒地吼道,我不要钱,我只要你一直陪我。我害怕失去母亲,更害怕自己成为杀死她的人,愧疚和恐惧一度让我生活在巨大的撕裂之中。

出于对母亲病情的担忧,加上情感支持的缺失,我的能量被一点一点耗尽。感觉身心愈发疲惫,做什么事都没有力气,更没有兴趣。陡然下降的精力给我的学业、社交甚至是日常生活都带了来困难。同时,我开始社交退缩,慢慢变为社交恐惧,直到有一天完全无法自控。

我确诊为抑郁症,开始药物治疗。

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只想赶快恢复正常,好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糟糕。擅自停药后,我的症状加重了,不仅精力缺乏和社交恐惧一个没落,失眠、食欲差,还有反复出现的躯体症状让每一天都痛苦无比。

接纳,才能真正地治愈

学会接纳,是我和母亲在疗愈之路上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坦然接受所发生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平和面对自己的完美与不完美之处,才能根据自己的状态合理调整目标,尽力做好与当下能力相匹配的事。

起初,我身体状态差,精力不济,社交恐惧严重。除了关乎毕业的必要测试坚持参加以外,其余时间都以让自己舒服为目的。状态好,就做事;状态差,就休息。两个月后,精力好转,躯体症状减轻,就适当多花时间学习,运动,发展兴趣爱好。

在此期间,发现自己与人交流不再那么害怕,便从和亲人朋友短时间相处开始。再过一段时间,若是交流、融入愈发自然,就可以试着返回学校、回归社会。

母亲也开始学着接纳自己。她一直是一个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努力要强,追求完美的人。一开始,她无法接受自己因患病无法工作的事实,为此承受了极大的痛苦,后来,她也慢慢开始接纳疾病对她工作能力的影响,申请换了一个压力小的岗位,从一开始每周只去一两天,到后来几乎每天都能工作较长时间。

再比如,有段时间母亲因失眠晚睡晚起,她接受了这个规律,失眠时追剧打发时间,白天充分休息,再慢慢通过运动调整生物钟。

人的一生时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无论何时何地,接纳自己,根据当下状态调整自己,都是不变的真理。

消除病耻

和很多病友一样,病耻感曾是我和母亲治疗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外婆因为害怕母亲被朋友知道得了“精神病”而不让她去熟悉的医院就诊。我害怕别人不理解,不敢向别人求助。这或许也是很多病友所遇到过的。

消除病耻感的前提,是对它有科学的认识。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抑郁症,及时有所认识,也大概率会觉得患者是心理、情绪上出了问题。患病前,父母对抑郁症并不理解,觉得只是患者想太多。我对抑郁症的认识也只停留在知道是大脑出了问题,需要吃药和做心理咨询。患病后,外婆并不相信医生,不让我和母亲吃药,觉得会把人吃傻。读了《渡过》后,我才第一次对其病理,可能病因以及完善的治疗方案有了科学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治疗的决心。

现在,我能坦然地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告诉病友们,我们只是病了,不是错了。遇到需要帮助的朋友,也能更科学有效地提供帮助。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希望自己能为抑郁症的社会科普做出贡献。

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能独立

回想母亲的生活经历,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或许是她不断压抑自己,直至抑郁的最大原因。小时候,她和父母交流少,求学、工作都按照父母的意愿,买房等婚后生活也被常干涉。我不喜欢外婆非要我按照她的想法做事,和她吵了很多次,但大部分时候,家里看上去很和谐,大家相处一室却到点就像机器人一样去做各自该做的事情,只是缺乏沟通和交流,各自无言的情景已成常态,也缺少饭桌上,共同做家务时随意、自然闲聊的时光。

直到母亲患病需要照顾,我们跟外婆同住了一年,才感受到这其中隐藏的矛盾有多尖锐,才第一次体会到母亲这么多年的不易。当然,外婆并没有错,只是爱的方式不是母亲想要的。按自己所想,尽自己所能对孩子精心照顾,却从未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

患病后,我和父母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我愿意向他们倾诉,愿意让他们陪伴着我。但同时,我也变得独立了。

以前,我只顾学习,习惯了生活上被照顾,直至母亲生病,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没有学会。如今我开始学习做饭等生活技能,学着自己照顾自己,也意外发现了烹饪这个兴趣爱好,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都希望努力成为一个生活和精神上独立,敢于追求热爱的人。

爸妈说,他们也要放手让我去大胆尝试自己喜欢的事,并给予我最大的支持。

如今,我虽还未彻底康复,但也学会与抑郁共存,把它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把消极变为积极。虽学业停滞,但学习不止。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探索,是抑郁带给我的独特的人生体悟,是最好的生命礼赞。


封面图源:Pexels

征稿启示

渡过公号日常向读者征集对抗抑郁、双相等精神疾病或陪伴、见证家人、朋友等抗击疾病的经历、感悟。

征稿要求:
1. 要求重点突出、三观端正、内容真实,原创首发于渡过平台。
2. 原则上字数不少于1000字。
3. 投稿时鼓励提供自我介绍、头像(正方形)、封面图(横图)。

投稿邮箱:zhangjinduguo@163.com,若录用会在投稿2周以内回复,投稿被录用后,刊登一周以内(含当天)的赞赏属于作者。

注意事项:作品一经提交,使用权、修改权归主办方所有,主办方有权将作品在渡过自有及授权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发布,也可按需进行编辑再发布。

投稿至邮箱视为已阅读并同意以上约定。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关注获取更多帮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