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共读书目
⬆️点击阅读⬆️
以上为上周(W18)阅读写作实录
继续读写实录。
对两句话深有感触,1)清官要比贪官还聪明才行;2)坏人往往比好人更勤奋。
第一句应该来自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后一句忘了出处。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阅读,我们总是能联想到悠闲雅致的琴棋书画,所以阅读大多排斥所谓的“效能”。
上周恰好整理完了自己深度阅读的15条“铁律”,其中有一条是“ 懒惰是大多数读者陷入瓶颈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多数读者成就卓越后的谎言”。
另一条是“ 保持阅读打卡记录不仅是为了培养阅读习惯,也是为了培养阅读势能”,或许不一定对,但是至少对我是适用的。
上周我们共读完了《诗经注析》,诚然部分文友会跟不上。预计这会和我们下周开始第二轮西方经典共读开头《伊利亚特》一样。开头报的人很多,但是真的跟上诚然比较少。
拥抱经典,人人皆所欲也,面对完全陌生且艰涩的文本,人人皆所恶也,由此是否能知行合一,迎难而上,成了检验意愿、素养以及能力的点。
这周分享的书可能社科为主,书目均列在下方,顺便分享我的另一条原则:大量阅读小说、诗歌类作品时,同样阅读等量经典社科作品、非虚构纪实和工具书。
毕竟人比较难一条腿走路。
上周听朋友推荐读了李录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里面有些许硬伤(朱元璋与朱棣弄混、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过于明显),最近看两本“专业人士”创作的通识社科文本并不是特别有收获,因为里面看似把握主线和本质,实际上更像是掌握了一条叙事线,而且这条叙事线还因为事实校验疏漏和一些先入为主的(看似先进如今已显得保守)的观点不那么具有可信度,不过从宏观历史、政治的思考维度和创作如此大主题文本的胆量还是值得敬佩的。
这里我更倾向推荐的是上周提到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这类作品。
此外这周我比较惊喜的是小说《湖水永远不会甜》,感觉它故事性很好,没有像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么更偏艺术表达,这部小说更偏写实,由此也更骨感些。
这周读完的Aura,非常有趣的一部小说,而且和《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一起读会十分有价值,毕竟属于富恩特斯的双星代表作之一。
个人主线依旧是《什克罗夫斯基形式主义小说研究》,这里有段很有意思:
“即使是逃亡途中,他也孜孜不倦地勤于著述,有时候甚至躲在疯人院里,在躲避追捕者时仍笔耕不辍。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自述,奥波亚兹的活动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同一年,这也就意味着,一种新的文艺学理论,是伴随着烈火硝烟一起来到这个世界的。有一次,什克洛夫斯基在实验雷管时,心里仍惦记琢磨散文的原理,结果雷管在手里爆炸了。”
这听起来像是段子,但好像又是真的,如此说来什克洛夫斯基和形式主义也还挺传奇的,先锋到骨子里。
这周开始陆陆续续写作,阅读状态继续保持。
还是需要每天坚持早起,因为好像只有早上1小时的时间几乎少有人打扰,希望可以坚持以积累一些势能。
最新的收益是俱乐部预计发放的4月“mini奖励”,还没到手,不过我就先记着了,任何小的积累都有价值。
上周读的部分书目
《成瘾》(读完)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小说研究》
《湖水永远不会甜》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分享一段读完《成瘾》后的感悟
这本书这与我之前听Huberman播客提到的概念是类似的,不过解决方案却之前的《习惯的力量》有些不同。
在我理解中,无论是酒精、游戏还是X都存在一个多巴胺刺激,然后渴望更多的阶段,就像是一个秋千只会越推越高,然后下落的时候就会越猛。由此,不要过度“放纵”到Hedonism是一个核心点,因为经常这样就会成瘾。不过在《习惯的力量》里Charles Duhigg提到则是习惯法,他指出的是我们因为惯性而去做某件事,比如习惯性打开小视频,习惯性查看消息等等,由此方法是替换这种坏习惯,从而让相对积极的习惯 —— 比如每日学习语言10分钟,或者看书20分钟介入到生活中,这样你能实现优秀上瘾。
而伦布克这里的建议则是 Dopamine的策略,即Data - Object - Problems- Abstinence - Mindfulness - Insights - Next Steps - Experiment。由此,通过一整套系统重新恢复增加的多巴胺设定水平,从而维持/有节制地感受它。某种意义上,我以为很多年轻人从青少年状态慢慢调整过来的必经之路。
数据
上周阅读:26.78(-3.8)
累计时间:68
上周写作:5.05(+3.97)
累计写作:9.02
当期收入:4.08
累计收入: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