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做过一项研究。

结果显示:人脑海中每天会产生1.2万到6万个念头。

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更可怕的是,你根本控制不住这些想法。

那你有没有好奇,大脑是怎么运作的?

想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下面这张图。



当你目光投向图片的一刻,你能迅速判断出:

这位女士头发是黑色的,而且她正在生气。

以上想法,发生在几秒之内,毫不费力,顺其自然。

那我再问你:17×24等于多少?

脑子是不是忽然卡壳了?

然后盯着算式,开始计算,有的人甚至还打开了计算器。

几分钟后,总算得出答案:418。

以上两种情况,对应两种典型的思维模式——快思考与慢思考。

而人类大脑的所有活动,无外乎这两种方式。

这一伟大的发现,源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在著作《思考,快与慢》中,他从科学角度,对大脑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

书中,他将快思考,定义为无意识的、快速的、不费力的思考;

将慢思考,定义为理性的、逻辑的、复杂的,又十分耗能的思考。

丹尼尔认为,单凭某一种思考模式,都不足以应对状况百出的生活。

只有快慢结合,我们才能拥有不怕任何事的顶级思维。

1

凡事凭直觉

你将滑入平庸的深渊

在书里,作者先讲了一个故事,颇为有趣。

某天,他和几个数学系的高才生共进午餐。

席间他观察到,有人忙着聊天,有人在玩手机。

这时,他忽然提出一个问题: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 问球多少钱?”

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10美分。

其实答案是5美分,只要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能求得。

但在场的高才生们,无一人愿意思考一下,就随口一说。

更令丹尼尔诧异的是,这些学霸们竟自己承认:我知道很可能答错,但就是不想算。

他们忙着社交,玩耍,吃饭,没人愿意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问题。

“这些人,太看重眼下的享受,觉得思考没用,就尽量避免思考。”

简单的问题如此应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更是得过且过。

彻底地“随心而活”,的确很快乐,却也会为人生埋下无数隐患。

在书里,还讲了一位朋友的故事。

这位朋友,是位有着十几年投资经验的理财经理。

他年入百万,是绝对的社会精英。

但就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丹尼尔得知朋友因为投资失败,中年返贫了。

这事,还得从朋友参加福特公司的车展说起。

车展上,福特当时推出的越野车“霸气逼人”,非常对朋友的胃口。

他越看越喜欢,一高兴就买下了福特公司上千万的股票。

但实际情况,明明是福特的股价持续下跌,前景黯淡。

丹尼尔十分不解:就算普通人,都知道先看看行情再出手。

他就此询问朋友,谁承想朋友说:我喜欢福特的汽车,喜欢持有其股票的快感。

可结果就是,他为了这份快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丹尼尔说:这就是典型的“直觉思维”,凡事只跟感觉走。

他在书里感慨道,快思考模式,往往趁我们不注意,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

这就是直觉思维的“可怕之处”。

凡事凭直觉,重感受,人最终都顺着懒散的人性,滑入平庸的深渊。

明知道想出绝好的方案,能得到领导器重,可就是不想动那个脑子。

于是一天天浑水摸鱼,十年八年过去了,事业上仍毫无起色;

明知道做事前,仔细筹谋一番,成功的胜算大,但也是嫌麻烦懒得想。

结果就是,浑浑噩噩半辈子,做什么什么不行,人也越活越颓废。

“快思考”,按书里的说法,类似汽车的“自动驾驶”。

一放松警惕,它就放飞自我,让你不知不觉地堕落下去。



2

只知慢思考

你会被自己的思绪压垮

快思考让人堕落,那慢思考就一劳永逸吗?

作者在书里,分享过自己慢思考的切身体会。

在伯克利定居时,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山里散步。

他随心所欲地走,思绪也似山间的蒲公英,自由飘荡。

然而,开始研究思考的快与慢之后,他忽然意识到:

如此散漫地走步,太浪费时间了,脑子也得不到锻炼。

于是他决定,以后散步的时候要进行深度思考。

比如,边走边构思论文提纲,边走边制定理财规划……

结果,没几天,他就受不了了。

因为,慢思考,实在是太消耗人了。

只要一旦开始认真地想事情,他就不自觉就紧张起来。

在书里,他就很感慨:

“强迫自己每时每刻都思考,这是一种残忍的自我控制。”

他将这种过度思考,视为“自我损耗”。

其实,就是我们这几年常说的内耗。

当你用绝对的逻辑去思索所有事,思绪就会没完没了。

比如,同事小赵,今天没和我打招呼。

事实很可能是他没看见你,但如果展开细致的“慢思考”。

你就会在心里犯嘀咕: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他?

接着就会想,如果和他闹掰,工作就不好开展了呀!工作进展不顺,绩效奖金怕是要落空。没钱的话,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想着想着,甚至会觉得生活已经完蛋了。

而生活,可不仅仅只有一件“小赵不打招呼”的事。

如果全都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等你想明白,精力早已经被耗尽。

在书里,作者还指出:

慢思考,耗时且低效,只有刻意回避它,才不至于把事搞砸。

他举了个例子,出自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的讲述。

一支消防队,去一户人家的厨房灭火。

他们刚刚打开厨房水管,就听见指挥官大喊:全部撤离!马上!

就在大伙撤出后几秒内,只听得“轰”的一声,整个厨房爆炸了。

所有人都心有余悸,纷纷问指挥官:您是怎么知道要爆炸的?

指挥官说:当时来不及多想,只是凭直觉而已。

加里·克莱因就这件事,与作者讨论:

如果指挥官,在现场慢慢思考,再进行决策,那这群人怕是凶多吉少。

作者也完全认同:深度思考,也要瞅准情况,并非万无一失。

我有个很明显的感触,就是生活里一些事,是不值得多想的。

越想越乱,越想越拿不定主意,到最后轻则陷入内耗,重则错失良机。

生活本来是井井有条,可你一多想,就成了一地鸡毛。

这世上最不划算的事,就是浪费自己的脑力,去做过多无意义的思考。



3

快慢结合

才是解决任何事的顶级思维

书里,有个比方。

雪天开车,路上打滑。

直觉率先告诉你“快点,踩刹车”,但几秒钟后,理性告诉你“这种情况,千万别刹车!”

用作者的话说,最顶级的思维就是——直觉发现问题,理性出面解决。

作者在书中,分享过自己一次出书的经历。

当年,他带领团队,为一家高校撰写一本心理书籍。

开始后不久,他召开研讨会,让大伙预测出书进度,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两年内就能搞定。

一听这个结果,作者颇受鼓舞,但心里还是有点忐忑。

他说不清为什么,就是觉得出书这事,没这么简单。

于是,他找来朋友唐纳德,一位统计学教授。

经过与唐纳德的交流,他准备重新测算写书进度,不久后,他们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

与这个高校合作,有40%的概率会失败,即便能成功,这本书的出版也得6年以上。

因为过往的资料显示,这家高校的决策时常朝令夕改,中途毁约的情况不在少数。

而且,重新测算时,作者发现大伙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其实这本书没那么好写。

一时间,作者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心里泛起一股抵触。

他本想放弃,但理性再次跑出来告诉他:这份工作有意义,坚持下去或许还有希望。

就这样,在“快慢思考”的指引下,作者最终在8年后完成了这项工作。

书里说,人的思考过程,是复杂而微妙的。

我们的大脑,并没有明确的区域,来对应快思考慢思考。

碰到事情,人往往是一会靠感觉,一会靠理性。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怎么驾驭这两种思考模式。

要利用直觉的敏锐,也要有理性的克制,及时提醒自己一句,慎重一点。

很多书友,看完《思考,快与慢》之后,都大受启发。

其中有段分享,很有意义。

一位书友说:以前逛超市买洗发水,看哪个品牌眼熟就选哪个。

但看完这本书后,明白所谓的“眼熟”,也是一种直觉印象。

于是再买东西,她不会凭直觉,而是货比三家,看看性价比,以及客户反馈。

这些,都是快思考与慢思考,在生活中的“现身说法”。

快思考,就像一架敏锐的探测器,让你第一时间捕捉到感兴趣的信息。

而注意力稍一逗留,脑子就要开启慢思考模式,别让自己跟着感觉跑了。

去探索事情之间的逻辑,得出理性又客观的结论,还要兼顾自己的感受。

书中提到,有意识地去驾驭大脑,做决策也不是多难的事。

尊重直觉,又不忘保持清醒,人便能从容应对任何事。



回到开头的问题。

17×24,果真是418吗?

看到这个答案,你是不是也不假思索地认为对,然后继续看文章。

毕竟,直觉告诉你,此处完全可以忽略。

但是熟练运用快思考与慢思考的人,就会在关键问题时,保持怀疑。

然后计算出答案:17×24=408。

是的,没错,前面我是故意写错答案,方便你检验自己。

生活中,在做重大决策前,两种思维模式,好似你的得力助手。

快思考,让你捕捉生活里的蛛丝马迹;慢思考,让你顺藤摸瓜解决问题。

丹尼尔的这本书,一直被誉为思考界的“圣经”。

它在揭露大脑运行规律的同时,也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他在书中强调:一定要勤用大脑。

这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多思考”。

而是锻炼自己,把握好思考的节奏。

该快时快,该慢时慢,凡事从容应对,便能游刃有余解决任何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