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旦你摆脱了“我是正确的”这个信念,你就会大大减少纷争,而获得更多的朋友与支持,因为“我是正确的”,就意味着你认为“对方是错误的”,从人性上讲,谁都不愿意承认是自己错了,这就相当于承认失败一样令人难受。
——坤鹏论



第十三卷第四章(5)

原文:

又,依据我们所由建立意式的诸假定,

不但该有本体的通式,其它许多事物都该有;

(这些观念不独应用于诸本体,亦得应用于非本体,

这也就得有非本体事物的学术;

数以千计的相似诸疑难将跟着发生。)

解释:

再说,根据我们建立理型思想的众多假设,

不但应该有实体的通型,其他很多事物也应该具备;

(这些观点不单独应用于众实体,还是要应用于非实体,

那么,就应该有非实体事物的学术;

于是,数目成千的类似难点便会接踵而来。)

这里所谓“其他很多事物”、“非实体”指的诸如:颜色、大小、软硬等偶性。

让坤鹏论给大家举个例子进行解释。

假设根据理型论观点,iPhone就应该在理型世界中有一个完美的iPhone理型,

同时,它的颜色、APP图标、壁纸、声音、震动……都应该有独立存在的理型。

结果,只要是说得出来的属性(偶性),都会有对应的理型,

最终理型数量比现实事物还要多无数倍,

每个零件、每个APP、每个属性(偶性)、每个变化阶段都要有独立理型,

甚至是越分越细,越来越多,最终数不胜数,多到爆炸,这样系统不卡死才怪。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理型论就像是给手机装了一万个杀毒软件,名义上是保护系统,实际却让手机开不了机。

而真实世界只需要手机硬件(实体)和它自带的系统(内在形式),不需要这些多余的虚拟插件——偶性。

正如我们给一家餐厅打分,当餐具的颜色、服务员的微笑、座椅的高矮、地面的材质等与餐厅本身在分值上平起平坐时,理型本身也就成了无意义的抽象堆积,无法解释事物本质了。

这种打分机制对于实际饭菜基本毫无帮助,却会造成餐厅根本无法正常运营下去,因为食客来吃的是饭菜,而不是其他次要的东西。

总结来说,按亚里士多德的观念,真正重要的是:

第一,餐厅本身食材、厨师技艺、管理方法,这些是实体与内在形式;

第二,食客的真实体验,即现象界的可观察属性。

简而言之,他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

‌一旦允许非实体事物有理型,理型论就会像失控的AI一般,生成无数自我矛盾的规则,最终自我瓦解。‌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转向研究具体实体(本体)和“四因说”的根本原因。



原文:

但依据通式的主张与事例的要求,假如它们能被参与,这就只该有本体的意式,

因为它们的被参与并不是在属性上被参与,而正是参与了不可云谓的本体。

解释:

但是,根据通型的主张及事例要求,如果它们可以被分有,就只能有实体的理型,

因为每一个被分有的不是作为别的某个事物的偶然,而是分有了某种不能表述的实体。

也就是说,只有实体的理型才可以被分有,因为它们被分有并不是在偶性上被分有。

对于这一段的理解,让坤鹏论以《校规》为例进行说明。

按照柏拉图学派的理论,在理型世界应该有一个完美的《校规》理型存在,

而所有现实中的学校的《校规》都只是摹仿了这个理型。

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即真的有独立存在的完美《校规》的理型,

假如它能够被分有,即现实中的《校规》要能分有这个完美的理型,

那么,《校规》的理型必须是独立的实体(像一个无形但完美的校规灵魂),

在柏拉图的理型论中,每个理型代表一个纯粹、统一的概念,不存在部分与整体的结构,

因此,‌从本质属性上看,每一个理型都是不可分割的‌。

例如,“圆的理型”不可被拆解为“半径”“周长”等部分,因为它的完美性在于其整体性。

分割会破坏其作为“绝对原型”的完整性。

那么,理型的被分有就不能是属性(部分),而是整个实体,

即现实中某个学校的《校规》不能只是摹仿部分属性,

例如“禁止迟到”这条规则,而必须完整地复制校规实体(整个规则体系的本质)。

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此的批驳是‌:

如果完美《校规》的理型真的存在,它只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就像校规的灵魂)。

但现实中,清华校规的“作弊条款”不能只模仿理型的某个‌属性‌(比如惩罚力度),

而必须模仿整个校规的‌本体‌(存在本质)。

这样就会导致荒谬的结果出现:

或者所有学校的《校规》必须和理型完全相同‌(但现实中各《校规》则差异很大);

或者这个理型根本不存在(因为没有人见过完全一致的《校规》)。

也就是说,如果理型真的存在,那它必须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实体,

但现实中的事物却总是只能摹仿它的碎片属性,所以柏拉图的理论自相矛盾。‌

再比如有“完美树木”的理型,按柏拉图的理论讲,所有树木都应该完全复制这个理型,

可是现实中的树木没有一模一样的,这只能说明要么理型不存在,要么这些树木根本没有分有理型。

所以,亚里士多德总结认为,理型(通型)根本不能独立存在,

它们不过只是人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这个思想直接动摇了柏拉图“理型世界”的根基,

也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革命性所在。

柏拉图对于我们现象世界的情况也做了解释,

他指出,虽然理型本身不可分割,但它们在现象世界中的分有可能呈现出复杂性,

比如:具体事物是多个理型的结合,一个人可能分有“人性”、“美”和“理性”等多个理型;

但是,这种组合只发生在现象世界,不意味着理型本身被分割或混杂。

后来,到了晚年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曾通过“第三人论证”等逻辑难题,探讨理型如何在保持单一性的同时与现象关联。

他并未否定理型的不可分性,但暗示了理型与现象世界关系的复杂性。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