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无论是忙碌还是休闲,好像一点也不开心?

这些人可能脑子像过山车一样,一刻不停地打转,他们睡不好,吃不香,刷手机也没啥兴趣,就是焦虑,一整天都在焦虑。

你以为他们是事情太多、压力太大,其实真相没那么复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总是盯着未来发呆,却忽略了眼下的生活。



我有个叫阿夏的朋友,她是个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按理说,年薪四十多万,有房有车,感情也稳定,外人看她活得挺好,但她经常凌晨三点在朋友圈发“好焦虑,睡不着”。

她焦虑的事也特别琐碎,有时候是担心季度汇报讲不好,会被老板穿小鞋;

有时候是怕35岁没做到总监,以后会被边缘;

有时候甚至是因为看到别人去日本玩了,而她最近没时间休假,觉得自己好失败。



他们不是被现实击垮,而是被未来吓倒

你问她,你现在真的有这些问题吗?她会说:没有,但我怕以后会有。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焦虑的人,往往不是被现实击垮的,而是被自己脑子里虚构出来的未来拖垮的。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有个观点很戳人心:“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把太多精力花在了本该如此的幻想上,而不是眼下如此的现实上。”

阿夏就是这样的人。她脑子里有太多应该:我应该更优秀、应该早点升职、应该马上买第二套房……可现实是,她已经做得很好了。

只是因为脑子跑得太远,心却跟不上,结果活得特别累。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类人有一种“不健康的预支症”。

他们总是在提前过未来的日子,用现在的情绪在替明天操心。

比如还没辞职,就开始焦虑万一失业怎么办;还没吵架,就开始脑补对方是不是不爱我了;还没到月底,就开始为钱发愁。

他们的大脑是一个未雨绸缪24小时不停机的机器,一刻不停地在脑补最坏的结果。

这个习惯很要命,它不但榨干了你的精力,还偷走了你当下的快乐。



“灾难性思维”让我们白白痛苦

这种焦虑模式是有科学验证的,它在心理学上叫做“灾难性思维”。

这个模式的科学实验是这样的:工作人员请一群人写下他们最焦虑的20件事,然后一年后再联系他们,看看这些事发生了多少。

结果是:91% 的事情根本没发生。而剩下那9%里,大多数也都被轻松解决了,根本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可怕。

也就是说,焦虑其实大多数时候是白焦虑了。



著名演员胡歌当年出了车祸,脸上缝了100多针,那时候网上一堆人都说“他完了,演艺生涯估计悬了”。

但他自己却没让焦虑控制人生,他反而利用那段时间读书、反思,后来重返荧幕,演了《琅琊榜》,彻底翻红。



他说过一句话:“当你停下来不动时,不一定是退步,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很多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动就输了,但人生不是赛车游戏,没必要一直油门踩到底。慢一点,有时候也没什么坏处。

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不动就是输”的成见呢?



归根结底,是我们太把“努力”这件事当回事了。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就是“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

于是我们活得特别紧绷。哪怕已经过得挺好了,也不敢松口气。

哪怕躺在床上,也会忍不住想:“我是不是还可以做点什么?”焦虑,其实是一种被过度上进逼出来的副作用。



把焦点从未来拉回当下,是解除焦虑的关键

那到底该怎么办?是不是说我们都不要上进了?

不是的,先别焦虑,没有不让你上进,减轻焦虑需要做的是把注意力从结果挪到过程上来。

这里介绍一个比较专业的方法,叫“5分钟沉浸法”。

当你觉得脑子开始瞎想、情绪开始上头的时候,给自己五分钟,只做一件很小的事。

泡一杯茶、收拾一个抽屉、撸撸猫,甚至就是静静地坐在阳台吹风。不要做大事,不要试图改变人生,就只是让大脑缓一口气。



你会发现,五分钟之后,很多“天要塌了”的情绪,其实根本没有那么严重。当你慢慢掌握了“5分钟沉浸法”的秘诀,也许就不那么焦虑了。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能把今天过好的人,才是真的高手。”

所以永远不是你想得多,焦虑多,你就更上进。

能把注意力放在现在,踏踏实实过日子,不让自己被未来绑架的能力,是一种稀缺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