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575期】

电影《哪吒2》中,申公豹的一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曾引发无数共鸣。现实生活中,成见可能是:当某个下属在工作中表现突出,领导看他的眼光就会自带“滤镜”,觉得他哪儿哪儿都好,甚至会忽略掉他明显的缺点;当你讨厌一个人时,他的一切都让你看不顺眼,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让你满意,甚至他的存在都会让你感到不适。


在心理学上,这种社会心理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某一突出特征产生好感或厌恶后,会泛化到对其整体评价的现象。这种突出特征就像日月周围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扩散,进而掩盖了其他的特征,所以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本质是人类大脑的“简化认知”本能,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时,往往会根据几个显著的特征来形成整体的印象,而不是处理所有的详细信息。一旦我们形成了某种印象,我们倾向于寻找和记住那些支持我们最初判断的信息,同时忽略或贬低与之相反的信息。此外,由于情感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当我们对某人或某事物产生情感倾向时,这种情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判断。


晕轮效应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我们瞬间对一个人或事物产生好感,也可能让我们因为片面的认知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晕轮效应,打造和谐人际关系:


打造个人优势标签


在工作或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一项突出优点,并不断强化它。当这个优势成为你的标签,人们就会因为这个闪光点而对你产生好感,并进一步认为你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优秀。



注重第一形象塑造


第一次见面的表现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为后续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让晕轮效应朝着积极的方向发挥作用。


制造“关联价值”触点


主动将自己与正面事物、优秀群体或权威资源进行合理关联。让他人将你对关联对象的积极认知迁移到你身上。


避免固化认知


在评价他人或事物时,不要仅凭第一印象或片面认知就下结论,可以多收集行为表现、成果数据等不同方面的信息,始终以动态、全面、多角度视角进行判断。



作者简介

傅文彬,大学本科在读,热爱跑步、音乐。


作者简介

沈彤菲,大学本科就读,热爱生活、乐观积极。


主播简介

徐桐桐,本科学员在读,热爱读书,喜爱大自然。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傅文彬、沈彤菲

主播 | 徐桐桐

审核 | 陆峥

编辑 | 张子豪

校对 | 刘俞希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