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二年(1553)二月,凛冽北风撕扯着北京城头的黄幡。
刑部大牢深处,杨继盛坐在稻草堆里,右手颤抖着展开一张泛黄的纸笺——那是他三年前写给嘉靖皇帝的《请诛贼臣疏》。
其奏疏开篇即直指要害:"方今在外,俺答岁掠;在内,严嵩日奸。"
墨迹已晕染成褐色斑块,唯独"严嵩奸贼"四字,仍如刀刻般清晰。
于杨继盛而言,为天下,为朝廷,为百姓,若死,也无妨。
三年前那个雪夜,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在书房枯坐五更。
他想起半年前因弹劾仇鸾误国,被贬谪狄道的往事。
那时的仇鸾尚是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如今却因勾结俺答被嘉靖帝处死。
油灯下,杨继盛蘸墨写下"必杀严嵩"四字,笔锋如铁钩划破宣纸。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杨继盛上疏前,特地在西山碧云寺斋戒七日,每日以冷水沐面保持清醒。
奏疏誊写时,砚台三次被掌击碎裂,终以镇纸压住颤动的手腕完成绝笔。
1553年,杨继盛上书《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
朱厚熜听信谗言后,将杨继盛下诏狱。
或许,在他提笔的一刹那,他就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危险了。因此,当锦衣卫闯入家门时,杨夫人张氏正在为丈夫缝制囚衣。
她默默将一包砒霜塞入杨继盛袖中,却在对方转身时哽咽道:"老爷,这药……留给孩子吧。"
杨继盛将药瓶投入炭盆,火星溅起的瞬间,他望向墙上悬挂的《正气歌》长叹:"大丈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
入狱后,严嵩本想速度将他处死,奈何杨继盛一身正气,被众人相助,尤其是在陆炳的保护下,让杨继盛又在狱中多活了三年。
然而,这三年的日子,也十分凄惨。若不是得到狱内外诸多人相助,他早就命丧狱中。
当时,严嵩亲信、刑部侍郎王学益精心设计了"三步绝杀":先以烙铁炙烤双膝,再用盐水浇灌伤口,最后命狱卒用铁锤敲碎髌骨。
《明实录》载:"继盛受杖后,两腿血肉模糊,胫骨尽露。御医诊断:'若非壮年体健,三日必亡。'"
杨继盛每次昏厥都被冷水泼醒,但他依然无惧,反而在行刑间隙向狱友口述《年谱》,将生平事迹编纂成册。
狱卒后来在供词中描述:"杨公入狱三日,终日诵读《周易》。某夜见其以碎碗片刮腐肉,血染囚衣如赤练,竟吟哦'粉骨碎身浑不怕'。"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杨继盛每日寅时起身,以冷水浇头保持清醒。狱卒发现,他总在月圆之夜用铁片割破掌心,将血滴入砚台研墨,写下的字迹洇出诡异的暗红。
1555年,张经等人的论罪奏疏被严嵩递给了世宗,然而,严嵩趁机还将杨继盛的名字附在了其中,世宗在阅奏时并未注意,便草草同意处刑。
就这样,杨继盛等来了他的最终时刻。
某夜暴雨倾盆,他听见牢门外王学益的冷笑:"严大人许你全尸。"
杨继盛忽然放声大笑,毫无畏惧。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初一,西市刑场的草席沾满霜露,刑场人头攒动。
杨继盛望着人群里转瞬即逝的青衫身影,知道那是同科进士王世贞。
这位后七子领袖跪在诏狱外,在杨继盛行刑前,捧着用《鸣凤记》稿费换来的断头饭:"椒山兄,这出戏我写到第七折就写不下去了。"
杨继盛当时嚼着冷硬的炊饼,喉头发出砂纸摩擦般的笑声:"或许这张脸,与《鸣凤记》里灯影下修本的孤臣,也有七分相似吧?你且看后面这出,可比戏文更热闹。"
杨继盛昂首立于铡刀前,只见王世贞单膝跪地,仿佛在告诉他:椒山兄,拙作已付梓,您的事迹自当流传千古。
杨继盛仰天长笑,笑声未落,刀光已落。
或许在狱中的杨继盛也曾隐约看到,七年前那个春夜——新科进士们头戴乌纱,腰悬银鱼袋,在翰林院吟风弄月。
彼时的他尚不知,那袭绯色官袍浸透的不仅是墨香,还有后来他要用十年阳寿换取的孤勇。
《明史·杨继盛传》载:"继盛草疏,列嵩十大罪五奸,皆核实事。"
《请诛贼臣疏》原件藏于《天一阁》秘档,清雍正朝方公之于世。
正如他在绝笔中所言:"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