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庙案”被不少人视为江南绅士幻想破灭的标志,清廷用几十名士子的人头告诉他们,别想再过明末那种随意抗粮欠税的好日子了。那么金圣叹在这个案子里,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自顺治十六年为解决军饷吃紧的问题,清廷决定加紧催缴各地积欠钱粮。为此朝廷任命朱国治为江宁巡抚,负责江南右布政使司(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和江宁府溧阳县)下辖地区的钱粮征收。

注:明清两朝地方欠税并不是拒缴朝廷正税,是民间对正税之外加派的一种自然反抗。朝廷和民间也就此保有一种默契,即朝廷每加税十分,税民就相应拖欠三四分。

朱国治的铁杆吴县(苏州府首县)知县任维初为完成任务采用暴力逼税,凡欠粮不清者都要打二十到四十大板(为加强伤害,任要求行刑的竹板要先用人尿浸透)。不少人被打成重伤而且有一人被他当堂打死,搞得苏州地区民怨很大。

在矛盾快积累到爆发点时,顺治帝驾崩了。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苏州府官衙搭起了灵堂,江宁巡抚朱国治、巡按张凤起率苏州府各级官员齐聚吴县准备“哭灵三日”。吴县的士子们在生员倪用宾的号召下聚集上千民众,于二月初四在苏州府官衙门前“跪递揭贴”。

他们状告知县任维初在催征钱粮过程中滥用刑罚打死一人,而且倒卖国库粮食、贪没钱粮,搞得民怨沸腾。朱国治没把他们的状告当回事,反以“闹扰哭灵”为由抓捕为首的五名士子。

顺治十八年,大行皇帝遗诏至苏,巡抚以下大临府治,诸生从而讦吴县令不法事,被系者五人。翌日,诸生群哭于文庙,复逮系至十三人。
《吏部考功司员外郎顾先生予咸墓表》



为朝廷求治反被下狱,这下苏州府的士子炸锅了。第二天他们齐聚吴县文庙,向至圣先师哭诉不公和怨气。在传统的“清议”观影响下,这事儿就上纲上线了。朱国治为压住事态,一边继续抓冒头的,一边让张凤起公开审查揭帖里的事项。

注:“清议”原指东汉末年,官僚、名士和京师太学生对朝廷弊政(宦官专权)的批判和干预。因为这种半民间的运动,有助于朝廷和士绅这个群体缓和矛盾,并且不会危及皇权的统治,所以各朝都允许和支持(至少是明面上)同类活动的存在。

此时还没金圣叹的事儿,因为他不仅不在被抓的行列,也没有直接参加“跪递揭贴”和哭庙。他只是替士子们写了那份著名的《哭庙文》,表达冤屈和控诉任维初。

如果事情就这么发展下去,朱国治大概率也没功夫去找他的茬,但张凤起审案效率太高了。

当天吴县粮仓的总书(类会计)吴行之供认,按照知县任维初的要求,确实卖了四百石粮食,得银三百二十两。有总书和账目作证,任维初也无法抵赖。所以他爽快的承认了此事,但原因不是自己贪,是府台“索馈急”。

不论任维初说的“索馈急”,是暗指上官索贿,还是上官急于向朝廷表现政绩。对于位列“府台”之中的朱国治来说,这都是能要他命的事,特别是被自己的政敌拿到朝廷一番添油加醋后。

朱国治马上叫停了案件的审理,并且想到他正在负责的另一个催税大案“江南奏销案”。于是他决定借着朝廷专门打击江南士绅的机会,把“哭庙案”包装成江南士绅公然对抗朝廷的罪状之一。

注:关于“江南奏销案”笔者有图文专门介绍,如有兴趣可自行翻阅,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朱国治第二天就上奏朝廷,开始抹黑“哭庙案”并给这个案子上纲上线。

第一,朱国治表示兵饷之所以难以筹齐,全因苏州府的巨额欠税,而苏州府又属吴县最为顽固,全县上下坚决不缴。

第二,吴县知县严格催缴拖欠,当地民众不仅不予配合,劣生倪用宾等人还通过游行、聚众示威等手段施压县衙,妄图逼迫官府放弃追缴。

第三,吴县士子为达目的,肆意诬蔑朝廷命官。他们所诉之事,均为吴行之一人之词,完全不可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 扣大帽。朱国治觉得这帮士子心思歹毒,专门挑为先帝哭灵的日子搞事。这不仅是目无先帝的大不敬之举,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服大清的统治,心中仍然思念着前明,有谋反之念。

注:郑成功组织的北伐军,在顺治十六年时曾包围过江宁(南京),当时江南士绅普遍认为反清复明在望。这也是清廷在顺治末期、康熙初期借三案(奏销、哭庙、通海)大规模打击、清除江南士绅的原因。

清廷收到朱国治的奏报后,命刑部侍郎叶尼等四人前往江宁会同朱国治重审任维初一案,这安排本身已经表明的清廷的态度 -- 朝廷认可了朱国治的看法。

所以将相关人犯、人证押赴江宁重审时,任维初一路是骑马的,生员倪用宾、薛尔张、姚刚、王仲儒等十一人是戴着枷锁走过去的。四月初八开审后,根本就不问倒卖公粮的事,只是严刑拷打众生员,要求他们交待谋反罪行。

连审十几天,众生员虽然被打得死去活来,但无人承认谋反之事。朱国治也觉得他们人微言轻,不足以戴谋逆的帽子。于是他就看上了写《哭庙文》的“大名士”金圣叹,四月二十六日下令捕金圣叹至江宁受审。



金到案后,虽然也没有认罪,但朱国治认为已经可以结案了。他和叶尼联名向清廷汇报了审理结果:任维初无罪,官复原职;金圣叹、倪用宾、沈琅、顾伟业、王仲儒、薛尔张、姚刚、丁澜、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玠、叶琪、唐尧治、冯郅等十八人,聚众闹事、图谋造反,拟斩立决。

五月末,清廷批复同意。金圣叹等十八人,于当年七月十三日(立秋)在江宁三山街被斩首弃市。

虽然金圣叹在这个案子之前,就因他那张缺乏“顾忌”的嘴在官府挂上了号。但具体到“哭庙案”他真的有些冤,不怪苏州百姓说“天呀天,圣叹杀头真是冤”。

当年金圣叹还能为自己的冤屈,临刑时喊喊“疼”。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几百年后又被蒙了一层冤,说他是率众抗粮抗税自己找死,喊都没得喊了。

编者附:任维初虽然被判无罪,但当年还是被清廷解职(理由也是涉贪腐、酷刑)。第二年韩世琦接替朱国治任巡抚后,为平民怨以及给自己捞官声,又把任维初拎出来算旧账,当年斩于江宁三山街,他也算是个随波逐流的牺牲品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