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猫叔儿,喜欢人文历史,换一个视角为大家解构历史故事【上方点击关注】
黄河的浊浪拍打着晋国南境,在晋国绛都城内,重返故地的重耳抚摸着斑驳的城墙裂缝,心中不免惆怅。
国内惠公旧部占据半壁江山,吕甥、冀芮的私兵在城郊游荡,甚至俩人还干出了火烧公宫的犯上行径。
而晋文公手中,仅有一支由秦穆公施舍的三千秦军。
外部环境更是堪忧,楚军的兵峰已深入到中原腹地,众诸侯纷纷患上了“恐楚症”。
此时的晋国,可谓是内外交困。
这位尝尽流亡苦楚的落魄公子,却在袖中藏着一剂猛药:三军六卿制。
有人说它是缝合国家裂痕的手术刀,也有人说它是慢性腐蚀君权的毒药。
三军六卿制究竟是怎样的制度,既能将十一个卿族锻造成争霸利刃,也暗地里孕育出赵、韩、魏三家分晋的祸根。
今天,咱们就用一篇文章,讲清三军六卿制的始末……
楚国的扩张与中原的权力真空
公元前636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周王室的权威早已如同夕阳余晖,微弱而无力,彻底沦为了各路诸侯手中任意摆布的提线木偶。
曾经辉煌一时的齐桓公霸业,也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璀璨一时后,终究还是陨落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哀伤与无尽的叹息。
中原大地,权力真空逐渐形成,仿佛一片被遗忘的荒野,等待着新的霸主来填补这片空白。
而就在这时,南方的楚成王,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虎,驾驶着他的战车,以雷霆万钧之势,顺势碾过了汉水流域的广袤土地。
他的野心与力量,让整个中原都为之颤抖。
陈、蔡两国,这些曾经的小国,面对楚国的强势崛起,毫无抵抗之力,只能无奈地沦为楚国的附庸,任其摆布。
而郑、卫两国,更是匍匐在地,称臣纳贡,以求得一丝喘息之机。
整个中原,仿佛都被楚国的阴影所笼罩,各国君主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而在这乱世之中,宋襄公却妄图接棒齐桓公,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他自诩为仁义之君,率领着他的“仁义之师”,踏上了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征途。
然而,泓水一战,却成了他永远的痛。
在这场战役中,宋襄公的“仁义”成了他致命的弱点,他拒绝了半渡而击的良机,结果让自己的军队被楚军踏成了齑粉,自己也身受重伤,狼狈不堪。
楚国的战略压迫,如同悬在各国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他们楚国的强大与不可侵犯。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自保之策,有的暗中联合,试图共同对抗楚国;有的则选择臣服,以求得一时安宁。
但无论如何,楚国的崛起,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原的格局。
骊姬之乱的遗产与惠公旧部
而此时,已经流亡长达十九年的晋文公,其心中对于敌我之势的洞察,远比任何人都要深刻且透彻。
他深知,那势力横亘于黄河对岸的楚国,并非晋国此时真正的威胁所在。
真正的敌人,其实一直潜藏于晋国的朝堂之上,那些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与人心向背,才是决定晋国命运的关键。
晋献公的“尽诛群公子”之举,无疑是一场疯狂的权力清洗,它让晋国的公族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几近于崩溃的边缘。
骊姬的“二五耦”毒计,更是将晋国的朝堂搅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再到后来,惠公的“朝济夕设版”背叛行径,更是彻底击碎了晋国人对君主的信任与忠诚,使得晋国公族体系彻底崩坏,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公族为主体的国人,心中充满了对往昔周礼治国、井然有序时代的怀念与向往。
他们迫切地希望,晋国的政治能够重回周礼的轨道,恢复那曾经的繁荣与稳定。
当重耳,这位历经磨难的晋国公子,重新踏入了绛都时,他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暗流涌动的政治局面。
在这里,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应对三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一,是国内留守派大夫。
这些人用自己的家族血泪,守护着晋国的河山,同时又以世代累积的功勋,牢牢控制着国内的大部分资源。
他们既是晋国的守护者,也是朝堂上的重要力量,对于晋文公的归来,他们既有着期待与欢迎,也有着警惕与戒备。
二,是流亡派大夫。
这部分人,自不必说,是跟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劳苦功高的忠臣。
他们与晋文公患难与共,情深义重,对于晋文公的重返晋国,他们满心欢喜,充满期待,并愿意为晋文公的事业倾尽所有。
三,是惠公旧部。
这些人,是惠公为了打击公族、巩固自身权力而扶持起来的强卿,如吕甥、冀芮等人。
他们与惠公一派利益绑定,对于晋文公的到来,他们心中充满了敌意与不满。
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受到威胁,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挠晋文公的改革与复兴计划。
面对这三股势力,晋文公深知既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要巧妙地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才能在这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晋国。
三军六卿制:政治妥协的折中方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调解复杂的利益分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需要当政者,认真梳理国内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相互纠缠的利益群体中,寻找到一个尽可能照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三军六卿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晋国施行军政一体,三军将佐既是军队统帅,也是行政首长,因此又被称为“六卿”。
国君加上六卿组成的小团体,是制定晋国一切政令的最高权力机构,这和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有点相似。
确立了制度之后,接下来就是选拔六卿。
我们直接看结果,晋国的第一阶六卿分别是:郤榖、郤溱、狐毛、狐偃、栾枝、先轸。
在族群属性上,我们可以看到晋国的六卿都被公族所占据;在政治派别上,流亡派只有狐偃占了一个席位。
而留守派和惠公旧部则分庭抗礼,这种安排其实是晋文公对当下局势的妥协。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更是一种寻求动态平衡的艺术。
当然,晋文公的做法对于那些追随他流亡在外的异姓贵族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同时,对有着集权梦想的自己,如今的政治格局也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当下,稳定国内局势是第一要务。
随后,他完全可以靠个人威望的提升,来扩大自己在六卿内阁中的影响力。
通过提高自己的话语权,进而再对这纷繁复杂的利益集团进行调整。
提升威望?那没有什么方式比战争来的更有效!
整合了晋国内部的晋文公,将目光撇向了南方那个不可一世的楚国……